巡逻官兵在北京西站周边执勤。刘长鑫 摄
不管身在何处,时刻保持警惕
如果说身处繁华的闹市,武警巡逻车还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远在郊区的巡逻车,就显得有些孤单寂寞。
执行任务的官兵远离繁华城区,仍然忠实履行职责。在偏远的乡村小路和地势复杂的城乡接合部,他们做到了在位1分钟,盯守60秒。
傍晚,华灯初上。记者从该总队十四支队地处郊区的巡逻车停靠点出发,跟着执勤官兵开始巡逻。带车干部、组织股干事李育清告诉记者:“巡逻车执勤分为乘车巡逻和徒步巡逻两种模式,在节假日或人口密集地带,官兵多在巡逻车周围徒步巡逻,在平时则采用乘车巡逻。”
在这个寂寥的傍晚,巡逻车以二十迈的速度前行,在少数路段,街上甚至没几个人。可执勤官兵的双眼却一直瞪得大大的,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社会面巡逻防控,更多地在于及时发现可疑情况,震慑犯罪分子,保护人民群众。在巡逻中,他们针对郊区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大的特点,不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还总结出《哨兵情况处置30例》《乘车巡逻勤务工作细则》等制度规定———
“有人向哨兵报警时怎么办?”“发现有人打架斗殴时怎么办?”……一系列预案为有效震慑打击违法犯罪,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既是“战斗堡垒”,又是“流动岗台”
记者在北京总队《首都社会面巡逻防控执勤方案》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协助有关部门参与灾害事故救援;对突发情况实施增援;为人民群众提供救助服务。”
把社会面巡逻防控与百姓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确保首都社会稳定的政治效果与切实服务群众的社会效果结合起来,他们的行为赢得首都百姓的一片赞誉。
一天晚上,正在执行巡逻勤务的七支队官兵突然发现,区域内一处小区冒出黑色浓烟,经查看后发现原来是小区内一间平房发生了火情。
巡逻官兵迅速抵达现场。只见平房内已是浓烟滚滚,并不时冒出火苗。“起火的地点是居民区空地上的临时板房,如果火势扩大,有可能危及附近住户安全。”官兵们不顾浓烟的熏烤,屏住呼吸,手持灭火器一步步向火源中心靠近,初步控制了火势的蔓延。不久,增援官兵又携带10个灭火器抵达现场进行扑救,火势终于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官兵们还疏散了附近围观的群众,确保安全。
“我们致力于建立安全防控体系,而不是等情况发生再去处置。最终目的是要让老百姓看到我们的巡逻官兵,心里就觉得踏实,就有安全感。”一名在现场参与救火的支队领导告诉记者。
炎热的夏夜,北京南站的广场上旅客来往穿梭,正在这里巡逻的武警官兵3人一组站立于巡逻车一侧,在探照灯的映照下更显威武。一位旅客对记者说:“昆明暴恐事件发生后,起初我还有点担心,但是看到车站有这么多武警在巡逻,我心里就踏实了!”据驻站民警介绍,自武警官兵上勤以来,他们接到的盗抢报案数量明显减少。
每一个巡逻车组既是震慑打击犯罪的“战斗堡垒”,又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流动岗台”,这是首都百姓信赖武警巡逻官兵的根源所在。(王博 武炎龙)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