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名医——
“总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
曾经有位患者说过:“得了传染病,我是不幸的,但来到302医院,遇上这么好的专家,我又是幸运的!”廖廖数语,却见证着医护人员用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位传染病患者的片片深情。
医本仁术。
年近九旬的“一代名师”皇甫玉珊教授,长期扎根在传染病临床一线,不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府首脑,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部队首长,还是普通士兵,不论是家缠万贯的富有者,还是借钱求医的贫困户,她都满腔热忱为病人服务。60年来,她有一个不变的习惯,总是先把听诊器的金属端头捂热了再轻放到患者身上,叩诊前为病人解开衣扣,叩诊后再一一扣上,检查腿脚时亲自为病人脱下鞋袜,查完后又重新给穿上。皇甫玉珊常说:“患者往往从一些小事上看医生的职业形象,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乙型肝炎传染性极强,皇甫教授非常理解患者害怕“交叉感染”的心情,每接诊完一位患者,总是按照消毒程序一丝不苟地洗两三遍手,擦干后再去接诊下一位患者,并形成了一整套“体检查得细、病史问得清、病历记得全、病情想得深、药物用得准”的医疗规范,纠正了许多误诊、漏诊。
皇甫玉珊在传染病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不少患者头天晚上就开始排队挂她的号。院里关心她的健康,作了“限号”的规定。但是,皇甫教授看到远道而来的求医者的急切心情,常常跑到挂号室去为患者“求情”,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有时病人多了,她要从上午8点一直忙到午后一两点,才疲惫地离开诊室。
把病人的生命当成自己的生命。60年来,皇甫教授就是用这样的高度责任心,在患者面前树立起一名人民军医救死扶伤的崇高形象。
有一位患“变应性亚败血病”的患者先后8次住院,转到302医院时仍发高烧,病情危重。皇甫教授专程去某大医院借来了患者尺把厚的病历,一页一页地仔细查阅,并画出了一张详细的表格,寻找病情发展的规律,硬是沙里淘金一般“筛”出了致病原因——与服用一种药物有关。她当机立断,决定停用这种药。结果,患者病情随之好转。
她救治过的许多患者,总想以各种方式向她“表示感谢”,但她一直恪守“不收红包、不收礼品、不吃宴请”的铁规矩,她常对患者说:“尽心尽责,治病救人,是我们当医生的天职,只要病人能康复,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有位患者执意要给她留钱,被她婉言谢绝:“医患感情,可不能维系在金钱和礼品上,不搞这些,我照样给你好好看病。”于是,这位患者又马上摘下手上的金戒指赠给她,希望建立“亲密关系”。皇甫教授说:“你这么做,是往我脸上抹黑啊!”从这以后,这位患者逢人就说:“谁说现在没有廉洁行医的好医生?302医院的皇甫教授就是!”
这种“真诚热爱传染病专业、长期安心传染病工作、优质服务传染病患者、勇于献身传染病事业”的崇高精神,被院党委确立为“皇甫精神”,成为新一代传染病防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时代在变,人们的认识也在变。当社会上频频发出“高新科技离临床越来越近、医患关系越来越远,引进一流设备越来越多、人文关怀越来越少”的声音时,302医院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更多赞誉的声音。因为这里的医生们在说着同样一句话:“假如病床上躺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兄弟,你该怎么办?要永远善待那些把性命、健康托付给你的人!”于是,广大医护人员自觉做到在老年患者面前,像他们的儿女一样;在同龄患者面前,像他们的兄弟姐妹一样;在低龄患者面前,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真正最大限度地服务和造福患者。
国际肝病诊疗中心主任赵平把“服务到位不到位、住院患者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每天坚持到每个住院患者身边了解病情,每逢过年过节都坚持在科室与患者一起联欢。
十余载春去秋来,总把患者当亲人,赵平主任与宁夏彭阳县长城村老支书李玉荣的真情故事早已成为一段佳话。
这一天,老支书李玉荣早早来到村口,迎接他最期盼的亲人。10年前,一心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李玉荣被查出得了肝硬化,一时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就在这时,对口支援西部的302医院专家医疗队来了,当年就是赵平主任给他看的病。痊愈后,他又带领全村发家致富,还被评为全国农村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已是赵平主任第8次对李玉荣进行院后回访了,老支书眼闪泪花激动地说:“我们虽然不是亲人,但是比亲人还亲啊!”
因为赵平与丈夫李捍卫同为临床科室主任,两人在工作上 “比学赶帮超”,在生活上却都是“顾大家舍小家”。有一年,赵平的母亲生病躺在床上不能动,当时赵平因为病房里有很多危重病人离不开,拖了好几个月才回家看母亲。除了父母,两人亏欠女儿也很多,早年夫妻俩工作都太忙,无暇照顾就经常把年仅3岁的女儿反锁在家里,加班到很晚回家,发现女儿等不及爸妈给她做饭,已经爬到小床上睡着了。女儿上幼儿园后,赵平和爱人都没有准时接过孩子,几乎都是最后一个去接,小姑娘却从来不哭不闹,赵平说女儿都已经习惯了。
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平,牢记老一辈专家教授“当医生就得弯下腰,一辈子做一名好医生”的教诲,扎扎实实立足临床一线,在国内率先开展多项“绿色治疗”新技术,成功治疗3000多例肝癌患者,2011年12月,他在16届世界冷冻医学大会上捧得“肿瘤冷冻治疗杰出贡献奖”。
“患者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听说医院专家医疗队要去宁夏回访患者,军人肝病诊疗中心主任张文瑾主动放弃与家人过节团聚的机会。让患者张守元感动不已的是,他刚出院七天,他的主治医生张文瑾主任就不远千里来宁夏进行回访,给他提供最佳康复方案。为减少张守元往返北京看病路费花销,张文瑾还特意给他留下电话,以便顺利通过医院药品服务中心为他邮寄药品。
张文瑾告诉笔者,出门诊最累的就是接诊外地患者。由于许多地方的诊断水平参差不齐,外地患者通常都到很多家医院做过很多次检查,因此一般来看病会带着大量的资料。张文瑾耐心地听取患者的病情,有时候患者情绪不稳,她还要千方百计地安抚,让他们重拾信心。在仔细斟酌病情,给患者判定治疗方案后,又担心患者回乡后弄不清楚,就一遍遍给患者叮嘱用药事项。“这个药是这样子用,……记住了吗?这种药一定不能随意停,要坚持吃到下次复查,有什么状况随时来诊,不知我说明白了吗?”张文瑾不厌其烦地重复着。
“把病人的困难当自己的困难,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她一直说病人从外地赶来看病花费高,尽量让他们当天就弄完,住一晚多花钱。为了让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节省费用,规定的号没有了,张文瑾就让患者们只挂普通专家门诊,这意味着张文瑾得加诊。因此,她通常会一坐诊就连续要工作好几个小时。“患者高于一切,只有看到他们安心的神情,这样我心里才踏实。”
妇产中心护士长王新华,始终追求着一种“感染护理”理念:在她这里,坚决要让传染病患者远离“病毒感染”,更要让传染病患者深受“真情感染”。
有一年,王新华护理一位两岁的传染病患儿。当时,患儿双手十指和双脚脚趾全部肿胀化脓,并已开始腐烂,创口处不断地向外流出散发着恶臭的脓血。王新华一遍一遍地为患儿清洗身子、吸除脓血、喂药敷药,不嫌腐臭,不畏传染,不怕脏累。经过王新华慈母般的护理,患儿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位“首都十大白衣天使”、南丁格尔奖提名人,就是这样“感染”着一批批不同年龄阶段的传染病患者,给他们带来康复的快乐和心灵的慰藉!
在他们看来,生命重于泰山。遇有患危重病的患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没有办法想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寒冬时分,山西籍战士吴子亮患急性重型肝炎,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时间就是生命!该院不计成本,不惜重金,经过5个科室、30多名医务人员、100多个日夜的全力救治,终于把小吴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出院时,吴子亮热泪盈眶地说:“是302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