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黄子娟)今年,距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已过去整整120周年。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后果最惨重的一场战争。近日,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薛国安少将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解析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谈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否由于国家意志上的薄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时,薛国安表示,这的确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场战争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外交等多种因素起作用,国家意志是精神支柱和脊梁,也是力量的源泉。即使规模再庞大的军队,购买很多武器装备,如果将士没有发自内心地作战,也很难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具备上下一心的精神意志,即使武器装备上稍有欠缺,也同样有机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薛国安表示,清军入关后,坐享太平,逐渐精神萎靡,安于守城,尤其在思想上习惯于“骑射定天下”,沿用过去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方式,再加上闭关自守,不屑于看周边国家的变化。其实清朝末年,世界各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欧洲工业以及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日本在唐朝时期,曾派大批谴唐使到中国学习各种文化、技术,把很多优秀的东西引进到日本,但是,随着中国封建制度越来越僵化,社会节奏越来越慢,到晚清时,日本着眼于脱亚入欧,加入欧洲革命的快车,又派大量的学生、军官去欧洲学习。
谈到当时的清政府是否没有真正地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精神动员时, 薛国安表示,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以及集权统治,对民众实施愚民政策,不敢全面动员教育人民,有意回避思想文化教育的事情,造成了普通民众头脑里的国家观念并不强,更没有什么国防观念。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不分朝廷和国家这两个概念,朝廷就是国家,国家就是朝廷,效忠朝廷就行,怎么去保卫这个国家呢,大家都没有这么个概念。因此,国防观念极其淡薄,基本上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朝廷上层整天歌舞升平,下层的普通百姓只顾管好自己的营生,上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就无法团结一致来迎战、保卫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