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老班长,强军兴军铁脊梁

郑蜀炎 赵凌宇

2014年08月17日06:03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老班长,强军兴军铁脊梁

曾维猛(右)在检测装备。

贾树志带领搜救犬徒步赶往搜救点。

海军某试验基地技师程国民

李成(左)在制作配件。

济南军区某装甲团一级军士长赵宗刚

  “陆海空天威武师,班是根基顶大梁。”班长,被誉为“军中之母”,从雷锋到王杰、从张思德到欧阳海、从宗道辉到朱桂全……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闪耀军旗军史。如今,以班长为主要代表的士官阵营已经崛起,成为基层建设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铁甲驰骋大漠、战鹰展翅长空、神剑倚天长啸、战舰劈波斩浪,一个个专家型、精武强能型老班长、老士官正在雪域高原、塞外北疆、大洋深处苦练打赢本领,建功未来战场。老班长以对事业的忠诚、追求理想的执着、面对困难的坚强,一次次向世人证明:有他们在,我们的士兵就有了好榜样;有他们在,我们的军队就有了铁脊梁!

  广空导弹某旅制导发射连班长曾维猛——

  梦想花开在导弹发射架上

  ■本报记者 郑蜀炎 特约记者 赵凌宇

  精武星路:曾维猛,云南镇雄人,1985年7月出生,2003年12月入伍,先后两次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被评为军区空军优秀士官“模范之星”,荣立二等功1次。

  在广空导弹某旅,制导发射连班长兼发控技师曾维猛有个响当当的雅号——“猛哥”。

  猛者,勇猛果决、威猛勇敢也。可记者从这位来自云南大山深处的彝族战士身上,看到更多的是几分腼腆与稳重。猛从何来?

  战友们笑道:等他一登上发射架,猛劲可就出来了。

  果真如此?采访曾维猛,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爱岗敬业,而其岗其业其故事,皆导弹也。

  初到军营时,新型兵器说明书上繁琐的电路图和复杂的功能结构,对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少数民族战士而言,近乎天书。他如何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的故事不需多言,下面的数字可见一斑——1年多时间里,他是“蚂蚁腿”“蜜蜂嘴”,先后默画出五百多张图纸,笔记满满地抄记了十几本……

  “猛”既是刻苦亦是大胆。装退弹是战斗操作中的一项重点课目,有一套既定程序。按说作为一个士兵,照着规程练好就行了。可爱琢磨的曾维猛却动起了脑筋。在军事民主会上,他大胆提出可以简化操作动作。战友们说:那是上级和科研部门的事。但曾维猛认为,提高战斗力是每个军人的职责。后来经过装备部门的指导验证,他提出的改进意见完全可行,通过一番简化,缩短了30秒的战斗准备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曾维猛的爱好很特别——故障检修。旅里的武器装备出了毛病,检修时他总会闻讯赶去,一边帮忙维修,一边又写又画,并借此先后完成了3项排除装备故障的革新小成果。到科研单位学习,曾维猛带去了一堆故障案例资料,课上课下“缠”着教员问。曾维猛的这股执着劲让老师们深为感动,便与他一起研究分析,编出了实用性非常强的兵器故障检修汇编……

  战友们说,曾维猛对故障有“特异功能”,摸一摸、闻一闻就能发现。此言非虚,有例为证。就在前不久的实弹打靶中,导弹发射前突然出现故障。他认真观察分析兵器参数的细微变化,很快就发现症结,紧急抢修后,导弹拖着尾焰飞向云端……10年多来,曾维猛共排除、处置各类故障140余起,包括6次重大情况,故障修复率95%以上。

  有一句俗话,曾维猛记得很牢:自己穿得的再多也暖不了别人。当班长,他琢磨出两条要诀:一是要自己当标杆,二是要以心暖心。就凭这两条,10年间他带过的兵有30多人成为班长、8人考学提干。

  如今,曾维猛按说已是“功成名就”,可他却这样告诉记者:逐梦强军路,自己是兵越当越新了!

  精兵礼赞

  心系家国,位微亦有大作为。曾维猛,你弯弓箭与弦,戮力射天狼,那响彻耳畔的导弹轰鸣,是一名防空战士青春当量的激越回响。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犬队队长贾树志——

  震区废墟里奏响生命之歌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涛

  精武星路:贾树志,内蒙古赤峰人,1979年2月出生,1997年12月入伍,获联合国高级搜救犬测评考官资格,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由陆军第38集团军工兵团组建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00名队员星夜兼程,第一时间赶到重灾区龙头山镇。身着橘红色制服的搜救队员兵分多路,进村入户搜寻生命迹象。

  “搜救犬为我们全面搜索、精确定位提供了可靠保证。”8月11日,救援队队长霍树锋介绍说,抵达震中7天多来,救援队带领8条搜救犬徒步600多公里,先后搜救40余个点位,从废墟中挖出3名幸存者,营救危重伤员5人,转移被困群众31人。

  搜救犬的出色表现,缘于搜救犬队队长、三级军士长贾树志平时的严格组训。

  “要让搜救犬在废墟中成功发现生命迹象,人和犬之间要形成默契,往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是对它最好的指导。”贾树志说,在队员们眼中,每天照顾搜救犬的吃喝拉撒,给它们打扫犬舍、洗澡,这些犬就像是老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在地震后的废墟中搜寻生命,危险无处不在。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后,贾树志和队友们迅速抵达玉树。他们负责的救援点是结古镇上一栋四层楼的临街宾馆,震后已经坍塌成一个近似倒“A”字形,中间低、两侧高,属于高危废墟。

  为尽快发现幸存者,贾树志爬上废墟,一边勘察现场,一边为搜救犬清除路障。突然,贾树志感到脚底下明显晃动,两侧本已摇摇欲坠的房屋开始剧烈晃动。站在开阔地上的群众大喊:“快下来!有余震!”话音未落,一块散落在楼顶的砖石从贾树志的头顶飞过。贾树志急忙就近卧倒,几秒钟后,余震消失,贾树志继续指挥搜救犬搜救。2分钟后,第一名幸存者被确认并成功救出,现场人员齐声鼓掌欢呼。随后的几天时间里,贾树志和战友们又搜救出5名幸存者。

  近年来,贾树志和战友们先后分赴汶川、玉树、舟曲、雅安和海地、日本、阿尔及利亚等地,执行国内国际重大救援任务,成功搜救幸存者30余人。因在救援现场工作时间最长、搜救幸存者最多,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犬王”。

  对历次救援任务,贾树志都认真思考总结,先后编写了《搜救犬训练手册》,编著了《搜救犬训导员训练教材》《搜救犬管理细则》等专业书籍,撰写的10余篇学术论文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他还摸索出“超长刺激训练法”“亲近法”等训犬方法,使队里的搜救犬连续两次以全优成绩获得由联合国认证颁发的国际高级搜救犬证书。对此,联合国官员波赫称赞说,中国搜救犬是世界一流的。

  精兵礼赞

  橘红色,生命色。贾树志,你翻山越岭,在灾区废墟中遍寻生命迹象;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抢险救危。每一个生命重生,都将八一军徽映照得分外闪亮。

  海军某试验基地技师程国民——

  导弹尾焰中燃烧“读秒人生”

  ■李 晶

  精武星路:程国民,河南信阳人,1999年12月入伍,先后完成上百次试验光测任务,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和海军“技术能手”,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几秒、十几秒甚至几十秒,在人生长河里不过是眨眼一瞬。可在海上靶场,某试验基地技师程国民追着导弹读秒,在一次次挑战和超越中,演绎出一名测控兵的军旅华章。

  2003年4月,程国民开始了自己的读秒生涯。那一年,随着海军武器系统的更新换代,某型高速摄像测量仪被引进到海上靶场。刚刚从士官学校毕业的程国民随队外出学习装备操作。

  为早一天掌握相关要领,程国民白天苦练实操技能,晚上哪怕到深夜也要及时总结一天的学习心得。3个多月的勤学苦练,程国民熟练掌握了脉冲数字电路、光学测量等技术理论,并以全优成绩第一个拿到上岗证。半年后,程国民参加某型导弹的试验光测保障,负责捕捉跟踪导弹。任务现场,作为最年轻的战位长,程国民稳稳操纵着控制杆,死死地“咬”住导弹。“1秒、2秒、3秒……”首战告捷,程国民一举成名。

  2005年10月,在某型装备试验中,要求清晰记录导弹发射初始阶段的飞行姿态。从助推器分离,到尾翼展开,再到主发动机点火,只有短短的几十秒。时间短,难度大,而且目标初始速度快、变化角度大,肉眼根本反应不过来,传统的操作方法不顶用,参与保障官兵犯了难。

  苦思冥想中,程国民从足球比赛中找到了灵感:足球的弹射与导弹发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这样,他摸索出模拟导弹发射瞬间的训练方法,并设计出了快速目标发射器。2个月后,程国民和其他保障人员牢牢锁住快速飞行的导弹,以清晰的图像质量、精准的飞行轨迹赢得了试验指挥部的赞誉。

  成功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多年的读秒生涯中,程国民积累了上百张皱巴巴、油乎乎的小卡片,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元件、电路的基本参数,一幅幅机械、电路图都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还总结了“望、闻、问、摸”和“手上检、台上测、机上试”等检修方法,大大提高了光测装备维修速度和质量。

  今年4月,程国民又一次受领新任务——跟厂学习某新型舰载设备的操作方法。把光测设备搬上试验舰,在移动中拍摄运动目标,这在靶场还是首次,但他的回答依旧坚定:人生永远在读秒,以战斗的姿态迎接每次挑战……

  精兵礼赞

  潜心铸剑,淬火海天。程国民,你把靶场当战场,用一次次精准读秒托举大国利剑直刺云霄,那划过海空的弹道彩虹,书写着一名测控兵的荣耀。

  总装某基地运输修理站一级军士长李成——

  青春逐梦航天城

  ■孙 灏 钱国龙

  精武星路:李成,甘肃武威人,1971年3月出生,1989年3月入伍,先后有2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总装表彰为“优秀士官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

  夏日戈壁,挥汗如雨。总装某基地运输修理站对发射塔架进行例行检修,只见一级军士长李成骑跨在脐带塔塔吊的斜拉杆上,无暇顾及额头上的汗水洒落,熟练地操持着大大小小的工具,为这个庞然大物做着“全面体检”。

  3个多小时后,任务完成,他仰望着塔架一脸笑意地说:“祖国的航天梦从这里出发,容不得丝毫马虎。”

  在基地,李成以能啃“硬骨头”著称。“神七”发射前,发射场气瓶库进行管路改造,需要对所有管路进行酸洗、碱洗等工序处理。并且气瓶将改装新气体,如果瓶里杂质清除不彻底,可能会起火爆炸。

  然而,脱漆剂、乙醇等药剂在擦洗时挥发性强,即使带着防毒面具,不少战士也被熏得头晕恶心。发射任务在即,李成深知时间不等人,每次难受得呕吐过后,稍作休息他又回到岗位上……无数次挑战生理极限,李成带领团队高标准按时完成任务。

  尽管技术越来越熟练,李成却一如既往地认真研究各种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近50万字的笔记。他自主开发的“非标聚四氯乙烯垫片快速加工工具设计与应用”,获基地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设计和研发的某连接器防回弹装置、某桥式起重机的应用与研究,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并成功运用到航天发射中。

  2011年9月,在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关键时刻,升降平台上一处翻板撤收过程中出现异常。接到命令,李成带领应急抢修分队冲上平台,冷静地进行勘测后,向现场指挥员大胆提出改变驱动方式的维修方案。得到认可后,他带领工作小组用最简单、最快捷、最可靠的方法完成抢修,用时仅12分钟。

  天宫一号任务结束后,李成没有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而是默默地对有关设备进行全面检测。他发现发射塔架某回转平台的齿条有异常,若不及时处理,将影响神舟八号任务。由于齿条经过特殊处理,硬度极高,只能用抛光机一点一点“啃”。他和队友们在距地面50多米高的吊篮里一待又是近11个小时。

  寒来暑往,当年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成,如今已成长为航天梦的守护者,忠诚与坚毅、刻苦与勤奋,洒满了他25载绿色军旅的每个角落……

  精兵礼赞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李成,你用25载青春守望航天梦,为神舟查体、给“天宫”排障,祖国的“太空高度”越飞越高,正因为有一根根像你这样的“铆钉”。

  济南军区某装甲团一级军士长赵宗刚——

  28载潜心为战车“把脉”

  ■苟向久 李连军 李肇星

  精武星路:赵宗刚,山东莱西人,1968年10月出生,1986年10月入伍,先后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士官”,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8月初的豫北,热浪袭人。太行山腹地某演兵场上,数辆坦克吼叫着准备发起冲击。不料,一辆坦克突然熄火,“趴窝”了。

  正在这时,一位老士官疾步如风来到坦克发动机旁。只见他掏出听诊器,紧贴气缸……一番捣鼓后,故障坦克再次马达轰鸣,冲向“敌”阵。

  这位其貌不扬的一级军士长,就是济南军区某装甲团修理技师赵宗刚。

  跟发动机打了28年交道,赵宗刚对转瞬即逝、细小轻微的发动机杂音异常敏感,走在熙来攘往的闹市中,他能从呼啸而过的机动车流中听出哪台车有故障。

  一次,铁路装载训练现场,几辆战车沿着呈30度斜角的甲板陆续开上列车。一辆、两辆……突然“咔”的一声,一台坦克“趴窝”。后面的坦克被挡住通路,官兵们急得满头大汗。

  赵宗刚赶到后,让驾驶员挂上空挡,自己侧耳站在车的一旁,坦克顺坡下滑,发出“咔嗒咔嗒”的异常声音。“左侧减速器齿轮打坏!需要一个半小时修复。”赵宗刚说得“嘎嘣脆”。

  旁边有人提出质疑:你一听就能精准定位故障点?赵宗刚拆开变速器,只见由于左侧减速器齿轮被打得“惨不忍睹”,已经波及传动主轴齿轮,大家心悦诚服。

  练就这手绝技,赵宗刚凭的是28年的苦功夫。他把枯燥的《坦克修理专业教材》翻得卷了边,还系统学习了《电机维修》《发动机修理300问》《坦克构造原理》等20多种理论书籍,写下了近40万字的学习笔记。

  从事战车保障,赵宗刚修好的战车零件数以千计,而自己身上的“零件”却出了毛病:双手粗糙得像锉刀,油污渗进表皮,手掌青一块紫一块;长时间在狭小空间作业,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

  一路艰辛一路歌。赵宗刚作为所在部队首席装甲维修专家,他先后带出了200多名徒弟,修理装甲车辆千余台次,自主研制保障器材18件,在部队推广技术成果52项。

  精兵礼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赵宗刚,你28年如一日苦练“回春妙手”,潜心战车保障,那沙场上翻卷的尘土狼烟,映照着一代“兵王”的追求与梦想。

  本版照片由李晖、侯俊、曹流、李晶、孙灏摄 制图:田洪磊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