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第二炮兵某旅受命从中原腹地远程机动,奔赴青藏高原开展驻训演练。整建制进驻雪域高原,部队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在恶劣环境下摔打磨炼,官兵到底有哪些收获?从该旅此次高原驻训的三组数据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驾车2000多公里:风雪兼程实现能走能打
“在雪域高原上驾车,好比在刀尖上跳舞!”说起此次机动途中的经历,已有10年驾龄的驾驶员赵亮感慨不已。他回忆说,一天晚上10点多,天空突然下起大雪,飘舞的雪花模糊了驾驶员的视线,加之道路湿滑,一台装备车发生侧滑,幸好驾驶员果断处置,才化险为夷。下车一看,不少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车辆侧滑处半米外,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
该旅领导介绍说,此次机动每名驾驶员平均驾车2000多公里。由于高原气候变化无常、坡陡弯多,装备车辆体积大,操控起来难度大、风险高。为确保行驶安全,该旅出发前开展了扎实的针对性训练,设置搓板路、受损路、U型路等10余种特殊路段,锻炼官兵的驾驶技能。
“安全开进只是基本要求,驾驶员不仅要能驾车还要能打仗!”该旅装备部领导告诉记者,导弹功能集成导致号手人员紧缺,驾驶员还必须成为导弹操作号手,目前全旅80%以上的驾驶员具备了这一素质。
机动途中,驾驶员张飞跳下车就马上奔赴导弹操作号手岗位,按照指挥员口令,拨动开关、按下按钮……
海拔5000多米:“水土不服”考验人员装备
车队一路行进,到达目的地已是晚上8点,5000多米的海拔高度让刚刚到这里的官兵呼吸急促。
刚下车,随队军医王小局就忙着为官兵量血压、发药品。“近95%的官兵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原反应,20多名官兵非战斗减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适应一段时间就会有所好转。”王小局说。
“不仅人会有高原反应,武器装备也会‘水土不服’。”上士龙建光告诉记者,随着海拔的上升,一些武器装备很容易出现动力不足、功能受损和仪表失灵等问题。在实装操作现场,官兵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测试着装备,详细记录装备的各种反应。
“高海拔对武器性能和官兵身体的影响很明显,尤其是初次上高原的官兵普遍会出现头晕、胸闷、反应迟缓等问题,这增加了部队训练的难度。”该旅领导介绍说,他们在对官兵进行药物辅助治疗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官兵开展抗寒抗缺氧训练;将实装操作训练同体能训练相结合,提高官兵高原适应能力;加强对武器装备的保养力度,定期对装备进行维护检测。
采集1260组数据:对接战场积蓄打仗底气
清晨时分,一条导弹“巨龙”悄然驶出营区,沿着崎岖的山路进发。途中时而狂风肆虐,时而大雪纷飞,能见度急剧降低,经过近7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装备车辆全部安全驶入预定地域。
记者在现场看到,车队刚一抵达,官兵就立即架设天线展开卫星联络,利用特种装备车和网络平台实施电子干扰;气象分队实时测录当地的风速、湿度、气温等;操作号手熟练地对装备车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
现场指挥员告诉记者,此次驻训他们把部队拉到高原生疏地域,全面检验人员和装备在高寒、低氧、低压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在此基础上采集高原训练相关数据,为今后研练积累资料。
野战指挥所内,由部队、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三方召开的评审会正在紧张进行,与会人员对此次驻训的成果以及武器装备性能进行评定,汇总数据达1260组。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