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里的每一堂课,都有鲜活的故事穿插其中;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智慧的火花闪烁其间。
济空某旅针对小散远直点站多、政治教育课难以满足官兵需求的实际,定期举办“五星课堂”“经典教案”“优秀课件”评选活动,并将其挂在旅“天网讲堂”上,制作成光盘下发基层,让官兵共享“精彩一课”,有效增强了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8月中旬,记者通过“天网讲堂”集中观看了该旅新近评选出的10堂政治教育精品课,深深感到,授课者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用故事讲好大道理。这里精选出其中两堂精品课,以飨读者。
三个故事串起一堂课
时间:2014年7月25日
地点:某雷达站俱乐部
授课人:指导员刘圣乾
“粟裕将军终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观地形、看地图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爱好。胜利了,进城了,他还在琢磨这个街道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据守。每晚就寝前,他都要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确保一旦有事能随手摸到。”某雷达站指导员刘圣乾用寥寥数语道出了“常胜将军”的制胜秘诀。
刘圣乾在这堂《军人,时刻准备上战场》的教育课上,谈完粟裕将军的故事,又讲起了刺痛国人的中日甲午海战之殇。上等兵吕剑宇告诉记者,刘圣乾讲的《马关条约》谈判故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清政府总理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何时割让台湾给日本进行讨论,日本坚持一月内办理交接。李鸿章说:如此多的头绪,两个月还差不多,贵国何必如此着急,台湾已是你们口中之物了。伊藤博文回答:尚未下咽,甚饥!这段对话彰显了战败者的卑微与无奈。失败总是有原因的,甲午战争前,日本明治天皇用饿肚子的方式筹措海军军费;而同一时期,清政府却为筹办慈禧60大寿挪用和压紧军费。
吕剑宇在课后讨论中说,他对清政府的腐败恨得“牙根痒痒”,同时也更加清楚和坚定了一个道理:军队不强,对国家的命运是决定性的!
雷达兵是一支独特的兵种,养兵千日、用兵千日,需要官兵瞪大眼睛守望“蓝天界碑”。在课堂上,刘圣乾讲到战备作风时,为官兵讲述了日本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仅13天就土崩瓦解的故事。日本关东军有百万之师,侵略我国东北达14年之久,熟悉当地地形、民情,全境层层布防,建造了大量的坚固防御工事,最著名的当属乌苏里江边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日军自恃占尽地利,妄自猜度苏军不会在短时间内发动全面进攻。当苏军利用雨夜突然发动进攻时,日军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甚至还在与歌舞伎寻欢作乐,结果“东方马其诺防线”轻易被攻克。
“冰冷残酷的战争法则,会把丝毫懈怠演变成血的代价,优良的战备作风是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重要前提。”刘圣乾的课堂结束语,在每一名官兵心里留下深深印记。
正反事例挑明一个理
时间:2014年8月15日
地点:战勤连俱乐部
授课人:上士王伟
“想到和得到之间只有两个字:做到!”这是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当这句话从该旅战勤连上士王伟嘴里喊出来时,是那么震撼人心。
8月15日,士官王伟以《想到变得到只有做到》为题,走上连队“强军梦·我的梦”成才大讲坛。课堂上,他跟战友一起回顾了电视剧主人公许三多从一个懵懂的乡村青年成长为特种作战尖刀人才“老A”的那段经历。他的娓娓叙述再现了许三多像傻子一样练正步、在没有人监督的“小点”坚持一日生活制度、连队解散后跟连长两个人同一个连队PK拉歌等一个个细节。
“一个细节可能决定成败,也可能无关紧要,但把所有正能量的细节串到一起,成功就一定会成为你的亲密好友。”讲到这里,王伟趁热打铁,号召大家在每一次“做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候,在场的每个人都被他的精彩故事感染了。
为了让战友们进一步明白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王伟还跟官兵们谈到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生平孤独,但求一败,一败难求,剑法止步。话锋一转,他说起了奥运冠军叶诗文,2012年伦敦奥运会,叶诗文接连打破400米混合泳、200米混合泳两项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游泳界个人单届获得两项奥运冠军的历史。王伟告诉官兵们,叶诗文从16岁起,就一直把昨天的自己当作对手,不断超越自己。
“独孤求败选择‘为剑筑冢’、剑法止步,叶诗文选择超越自己,用汗水铸就辉煌。”王伟说,独孤求败其实败了,他败给了自己,只有像叶诗文一样,能够不断超越自己的人,才能不断登上人生的新高峰。王伟的结束语刚落,现场立即被热烈的掌声吞没。
上图为8月18日该旅战勤连在训练场开展“强军梦·我的梦”教育活动的情景。 孙先举摄
视 点
“无字家书” 重千金
——从退休老将军黄学禄的授课艺术说起
■杨冬林
“正式开讲前,先给战友们讲个‘无字家书’的故事。一名战士当兵10多年,总共收到老父亲寄来的家书近百封,却没有一封是有字的……”济南军区退休老将军黄学禄在某部为官兵上感恩教育课时的开场白一出,顿时让台下的官兵瞪大了眼睛。
黄老接着讲到,“春天,不识字的老父亲会在信封里夹上一片嫩绿的小麦叶子或是一朵金黄的油菜花,那代表家中农作物长势很好;秋天,信封里夹有几缕玉米缨或是几片棉花叶子,表示农作物收成尚好;寒冬来临时,父亲会用未曾握惯笔的手画一件只有儿子才能看懂的棉袄,那是在嘱咐‘天冷了,快加衣’……”台上,老将军越讲越动情;台下,官兵们边听边抹泪。
一个“无字家书”的故事何以令人如此感动?黄老退休后,总结自己数十年从事部队政治工作经验,撰写了《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聊聊天》一书。他在其中这样写道:要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肯定是不行的。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往往会让人深受教益并终生难忘。寓理于事,据事论理,析事明理,情理交融,通过讲好故事练好说理功,让青年官兵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历练品行,无疑更容易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与笼统抽象的空洞说教相比,大多数人更容易受到清晰事例的影响,并且事例越是生动形象,越是与教育对象密切相关,教育所产生的说服力就越大。个中道理并不深奥。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归感性,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人的认识和思维形成的过程。故事首先是具体可感、有血有肉的,而其中隐含的道理往往又是抽象的、理性的。小故事中有大道理,小故事中有大智慧,说明故事在教育中的确能够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特殊功效。因而,故事被认为是“人类通用语言”,讲故事是授课通俗化、大众化的基本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继承和发扬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讲好政治教育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用小故事讲活讲实讲深大道理。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