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歌词在成武县中队不仅人人会唱,而且在一代代传承。这种传承不是中队大张旗鼓式教育,而是战士之间潜移默化的行动影响,最终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战士彭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平时非常讲究个人穿着。5月初,就在新兵下队后的一个多月,他看到自己的作训服已经开了线,膝盖上还磨出了一个大洞,觉得实在太难看,就随手将衣服扔进垃圾桶。
这一幕,刚好被打扫卫生的士官肖国铝看到。他上前劝阻彭涛说:“这件衣服只是破了个洞,缝补一下还可以穿啊,你这样也太浪费了”。可小彭却满不在乎:“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穿这种破破烂烂的衣服,我让司务长到支队再给我买两套新的。”等彭涛走后,肖国铝把作训服从垃圾桶里捡了出来,用缝纫机精心缝补好,洗净晾干后,又把它悄悄地挂回彭涛的衣橱里。
当彭涛发现自己丢掉的衣服,被缝补一新又回来后,顿时明白肖班长的良苦用心。他专门找到肖国铝承认错误。肖国铝说:“勤俭节约是咱中队的优良传统,一个人的衣服再旧、补丁再多,只要是干干净净的,大家照样认为他衣着很美。”
此后,彭涛主动向肖国铝拜师,学习缝纫机的使用技术,不久成为中队“小裁缝”。其他战士的衣服破了,他都要主动询问并帮助缝补,为此,战士们给他起了个“天衣无缝”的美称。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缝出了养成,补出了作风。多年来,战士们不因外部环境改变放弃传统,不因内部条件改善丢掉“本色”,始终把艰苦奋斗当成传家宝。80年代,上级配发的缝纫机、补鞋机、工具箱,至今仍在使用;90年代以不抽烟、不喝酒、不下馆子、不向家中要钱、人人有存款为主要内容的“四不一有”活动仍在延续,全体官兵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张纸做起,形成了节约光荣,人人争做勤俭标兵的新风尚。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