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冯友兰曾说:“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
我们这个时代,这个问题来了,它就是“新常态”。“新常态”出自经济词汇,却在很短时间内由经济思想界扩展到各个领域,成为当前分析国际战略格局、经济社会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词。
减速增效、优化结构、转变方式——这是经济“新常态”。
腐败在查、作风在转、风气在变——这是政治“新常态”。
背德遭谴、良俗方兴、传统回归——这是文化“新常态”。
依法治理、公众参与、凝聚共识——这是社会“新常态”。
……
当我们望向窗外,这些“已经发生的未来”,就是新常态。在西方学者眼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都难以预料”的新常态,会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在不同领域中冲击着旧秩序旧模式的底线,其不可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是市场经济中不同主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
有淡定的心态。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有波峰,也会有波谷。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创造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速度奇迹。但两位数的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绕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远远大于摆脱贫困状态、解决温饱问题的GDP攻坚战。面对风险和挑战,不能进退失据,左右支绌,更不能惊惶失措,迷失方向。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既坚持底线思维,常怀“忧患之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有自信的心态。谈到近来的经济形势,一位曾经很乐观的经济学家开始“唱空中国”,一位固执认为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的房地产商也在“看衰楼市”。其实,新常态既包括困难与挑战,也蕴含着更多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坚定新常态下的自信,经济增长可能会回落一点,但会增长得更平稳,结构会更优化,资源环境会得到更有效保护,民生更为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群众会有更多的幸福感。
有开放的心态。“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化概念,而是动态的过程。身处其中,需要新的视角,新的框架,新的逻辑,更需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复杂,有阳光有阴影,有彩虹也有风雨。新常态的“新”,是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认识和把握新常态,必须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韧劲,不断吐故纳新,弃旧图新。只有如此,才能绘就最宏大最美丽的改革画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新常态,只要我们摆正心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创造更为辉煌美好的未来。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