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战场 周小康摄
■引子:
后勤伴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又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发展。后勤保障方式要与作战方式相适应,始终贴近战争演变的脉搏跳动。
今年7月以来,兰州军区联勤部转变后方思维,组织油料、军需、运输、卫勤等10多支保障分队挺进青藏高原,与作战部队进行全程对接演练,锤炼战时后勤保障硬功,破解制约高原作战训练后勤保障能力生成难题,迈出了“保障训、训保障”的新天地。这次与部队对接训练全程在高寒山地展开,与强硬对手过招,既是对后勤部队训练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检验,又为后勤部队实现练与战的对接探索了路子。
对接训练:从自导自演到与部队如影随形
西北高原某演兵场,炮声隆隆、铁流滚滚。远程机动至此驻训的兰州军区一支支精兵劲旅,在这里摆兵布阵,展开实战化演练。
演练硝烟四起,后勤保障官兵始终与作战部队如影随形:野战医疗所分成多个救治单元,靠前配置在各作战区域;抽组的野战医疗队加强到作战部队卫生队,根据作战进程实施前接伤员、紧急救治和分类后送;机动医疗救护小组伴随部队作战,官兵冲锋陷阵更有底气……
活跃在战场前沿的“红十字”,就像瞄准镜里的坐标,清晰地指向实战化这个靶心。“实战化训练的东风,把作战与后勤紧紧连在一起。”兰州军区联勤部领导说:“作为战役保障力量的各要素必须与作战力量无缝对接,应急兵站开设在战场前沿,才能不断提升实战化保障能力。”
传统的后勤与作战训练各自为战,一年难吃一顿“团圆饭”,这样的状况难以适应战场保障需求。为此,今年7月兰州军区联勤部组织力量编成3个应急兵站挺进高原,全员额、全装备、全过程与作战部队展开对接训练,把“团圆饭”变成“家常饭”。
从自导自演的“小圈子”,到对接作战的“大战场”。他们与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指定信息联络员收集通报当日任务完成和次日任务部署情况,部队机动到哪里,兵站就伴随保障到哪里。应急兵站主动到作战部队熟悉战法,有针对性地制订保障方案,在作战训练全过程中准确研判保障态势,探索总结支援保障方法。
应急兵站开设在战场前沿,通过油料补充、热食供应、医疗救治等对接,研究创新战时支援保障方法手段;通过开设野战车场、多方式实施弹药补给、定点制作前送热食、伴随群车加油等,研训战时保障方式和手段,实现一体化后勤保障。
对接训练,使后勤保障像“血液”一样畅流作战体系。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炮火硝烟中10几辆油料消耗殆尽的坦克一字排开。指挥员一声令下,野战加油站瞬间展开,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油料补给,坦克又开足马力发起进攻。通过探索实践,应急兵站在纵向上与作战部队后勤保障对接起来,横向上使前线与后方、战斗与保障同步展开,实现自我保障向部队保障、营区保障向野外保障、跟随保障向全程保障的转变。
信息先行:数据对接架起供需“精确之桥”
对抗演练刚一打响,各种信息便奔涌而来。后勤指挥中心迅速利用保障信息数据库进行甄别分析后,按需对保障对象实施有效保障。
记者看到,屏幕上保障项目、标准、基数、型号、用量、消耗、温度等数据实时呈现,系统自动对保障需求和保障能力进行计算,支援保障方案很快出现在屏幕上,短短几分钟指挥员就定下保障决心。
兵马未动,信息先行。现代战场打仗就是打数据,数据是保障与作战对接之桥。为真正实现与作战部队的无缝对接,兰州军区联勤部机关带领各保障单元指挥员提前与保障对象联系,主动上门采集不同战场态势下的保障数据参数,然后依据消耗数据制订精细化保障方案。
数据采集,成为这次“保障训、训保障”的重要内容。他们对给养、油料、卫勤、运输、营房以及官兵体能等8大类保障数据进行全程采集。经过分析论证,形成涵盖需求、能力、编组、救治等数万条(项、组)数据资料,充实完善了“高原后勤保障数据库”。他们根据这些数据对指挥力量编成、保障模块设置、工作流程规范、信息手段运用进行检验和完善,进一步细化、优化保障方案,配套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为未来作战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对接架起的供需“精确之桥”,消除了“信息孤岛”,改变过去后勤保障训练“想当然、空对空”的做法。为准确掌握某型炮弹装载要求,某应急兵站弹药队官兵根据采集的作战部队弹药消耗数据,认真测量计算炮弹码垛高度、间隔等数据并反复试装,制订出精确的装载量和运输方案,使弹药保障从过去的概略粗放到精确直达,提高了战场保障效益。
自寻对手:学会打仗才能搞好保障
这是几年前某应急兵站训练中的镜头:按常规准备了大量物资,并开设野战兵站实施支援保障,结果出现了部队急需的物资供应不上,不需要的物资却堆积如山;一些平时技术过硬的训练尖子、保障能手,面对复杂的战场环境一时不知所措,练就的保障绝活也无从施展……
“后勤因战而生,‘粮草官’必须尽快转变后方思维,让保障指挥与作战需求同频共振。”兰州军区联勤部领导告诉记者,这次高原驻训演练中,军区联勤部队共有69名团以上后勤指挥员带头参训,主动走进作战部队“中军帐”,与作战指挥员在同一作战背景、指挥平台、作业想定和训练导调下,在学习打仗中练指挥、练保障、练协同,提高作战筹划和指挥决策能力。
头脑对接战场,保障才能对接打仗。一次,某应急兵站与战斗力强悍的某团在演兵场上不期而遇。兵站指挥员主动上门,要求对方在训练时向自己的部队充当“蓝军”,施放“冷箭”,以检验指挥员临机处置能力。只见应急兵站各保障模块刚刚展开,一队特种车辆就悄然出现在演兵场,对应急兵站进行袭扰并实施电磁干扰,正忙于调兵遣将的各保障指挥所顿时险情不断:电台失灵、指挥中断……“粮草官”们沉着应对、见招拆招,总结出一整套应对战场袭扰的办法。
针对未来作战对保障指挥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他们定期组织动态应急保障演练,锤炼战场指挥保障能力;将各类保障人员纳入军事训练体系之中,进行技战术训练,提高后勤防卫作战能力;将军事地形学、战术标图、战场救护等作为必修课目并定期进行考核,逼着保障人员提高战斗和保障能力;从实战需要出发设置课题,组织各级指挥员进行严寒、缺氧等环境下的训练,提高特殊条件下指挥应变能力。
演兵场多流热汗,“战场”上不冒冷汗。不久前,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腹地拉开帷幕。野战兵站“中军帐”内,只见后勤指挥员在指挥平台上快速敲击键盘、轻点鼠标,熟练运用各类软件,一道道指令化作一组组加密数据,对油料、军械、医疗等各个保障群实施不间断指挥。在“粮草官”精确指挥下,从指挥所开设、弹药补给、群车加油到指挥衔接、情况处置、保障方式等,各保障群都能跟随部队战斗进程实施精确对接、按需保障,展示了过硬的战场保障能力。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