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10月12日电(罗春亮、卓健、周仁)“省军区扶贫两年,谷家坪村换新颜。杂粮变成白米饭,家用电器样样全。谁说军人只打仗,攻坚扶贫写新篇。”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谷家坪村民间艺人最近为湖南省军区第22任扶贫工作组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全村730多名村民的共同心声。
1988年以来,湖南省军区每年选派扶贫工作队进驻桑植,重点帮扶一个特困村、镇脱贫。他们先后筹集资金7100多万元、物资价值1500多万元,帮助4个乡镇、9个行政村及周边部分村镇6万人稳定脱贫,用真情筑起了一座爱民的丰碑。
战争年代,桑植人民倾其所有支持革命,许多人献出了生命。1988年7月,省军区领导到桑植县考察,发现有的老百姓还在住草棚、蹲山洞,随即主动向湖南省委、省政府请缨,将桑植县定为省军区的扶贫点。
当年底,省军区司令部参谋江秀章作为第一任扶贫副县长来到利福塔乡利福塔村,背着行李住进老乡家。他带人走遍全乡山坳,终于在一个105米深的天坑里找到了水源。在部队的帮助下,经过3年奋战,全乡打井3眼,修水渠1250米,使长期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大难题得到解决。
洪家关是贺龙元帅故居所在地。化香峪、七湾村等9个村不通公路,山上到乡上远的要走整整一天,小孩上学、村民赶集都得涉水过河,遇上山洪,经常淹死人。2004年底,第16任扶贫队长罗峰带领民兵炸山岩、砌护坎、担砂石,沿线9个村的群众加入开路大军,仅3个月就修起了一条12公里长的水泥路。
树高千丈不忘根,漠视群众就是忘本。历届党委班子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任连着一任抓,派出的扶贫工作队就像一颗颗钉子铆在了桑植的崇山峻岭间。
“祖祖辈辈就这样,发财致富不是山里人的命”、“架桥修路,不如给钱给物”……群众也曾不支持、不理解。工作队在做好经济扶贫的同时,坚持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愚,共播放政策宣教片50多部,下发政策宣传资料10多万份,还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发展本领。
要想群众早致富,先建一个好支部。苦竹河村村民覃基雄原是一个工厂的车间主任,2000年初听说省军区在村里扶贫后,主动回乡发展,在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下进行立体农业开发,建起了水果示范园、专业养殖场。2002年,覃基雄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800多元增加到4000多元。
26年来,省军区党委班子换了7届,而他们帮助桑植脱贫的决心从未动摇。每届领导交班,自觉交好扶贫班;每位主官上任,先到扶贫点走访;每年召开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扶贫工作;每任新老队员交接,省军区主要领导都到扶贫点现场组织,与市、县主要领导交换意见,确定新年度扶贫思路。
洪家关乡七湾村的特困户曹泽秀,丈夫早年去世,女儿远嫁他乡,靠帮人干点杂活为生。2005年初,时任省军区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沈玉海找到曹泽秀:“大娘,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亲人,我就是你的儿子。”沈玉海多方奔波,为老人建起了三间新瓦房。这年春节,村里很多人家都贴上了“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的春联。
“肩挑篓背马匹驮,夜半到亮没进城”,这是谷家坪老人们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为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第22任扶贫工作队多方筹集资金修路。在开掘石山的过程中,队长阳耀被飞石砸伤小腿,杨凯远在长沙的女儿发高烧、母亲住院,却一直战斗在工地……通路那天,村民们在村口燃放起了庆祝的鞭炮。
26年来,省军区先后有22名扶贫队长、45名驻村干部到桑植扶贫。26年来,每个工作队撤离,都会收到当地群众赠送的“千层底”。曾送出上万子弟参加红军的桑植县今天仍是湖南省入伍热情最高的县区之一,也是高中毕业报考军校和国防生最为踊跃的县区之一。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