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位于渤海之滨的陆军第27集团军某旅野外驻训场,基础训练课目和实弹战术考核硝烟正浓,一批新装备战法训法得到检验。
野外驻训条件下部队高度分散,训练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生活条件苦,如何让官兵始终保持高昂的练兵热情?该旅政委任英海告诉记者,他们积极探索动态分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子,为激发练兵热情注入强劲动力。
“小教员”进帐解疑释惑
这些天,正在野外驻训的十二连士官周峰喜事连连:连队组织党史军史和强军目标知识竞赛,由于成绩优异,他被评为“理论学习之星”,紧接着又成功入围“理论骨干宣讲小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周峰以理论“小教员”的身份走进座座帐篷,围绕“献身强军实践”与战友们讨论交流。
在这个旅,每个连队都有5至8名像周峰这样的理论“小教员”。野外驻训,教育内容难落实、人员难集中、时间难保证,为此该旅通过基层推荐、理论考核等方式遴选出近百名理论骨干,组织他们走进帐篷、深入炮位,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
“理论骨干队伍既有便于沟通的特殊优势,也有摸爬滚打在一起的群众基础。”任政委告诉记者,驻训中,他们把讲台设在官兵中,通过开设“车厢课堂”“帐篷论坛”等形式,见缝插针、化整为零地开展教育,用小课堂讲透大主题,以小事例折射大道理。
旅里还要求各连党支部书记加强示范引导,让理论骨干学会如何选择主题、搜集素材;各支部对教案把关,确保选题针对性强,观点准确;按照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的要求,对理论骨干集中培训和个别帮带。他们还组织“帐篷优质课”评比活动,不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小活动”激发练兵动力
谁也没想到,整天嚷着换专业的九连炊事员吴垒,在听完一次“阵地小演讲”后思想转变明显,工作劲头十足。
小吴下连至今一直担任炊事员,到驻训地后,看见战友们每天操枪弄炮,很是羡慕,一心想去战斗班。几次申请未被批准,情绪一落千丈,班长、排长找他谈话也没起作用。一次训练间隙,听完曾参加军区炊事比武获奖的老班长演讲后,小吴逐渐认识到炊事岗位的重要性,还主动找到班长表示要把灶台当战位,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野外驻训期间,该旅从官兵的困惑点和兴趣点入手,精心组织帐篷小讨论、DV小展播、小型故事会等12种群众性互动式教育活动,把野外驻训场变成思想教育的大平台。
面对高强度训练和枯燥的生活,战士范国炜一度产生消极情绪,学习“溜边走”,训练“靠后站”。连队组织DV小展播活动时,报名要求担任DV短片主角的他,在炮手岗位上一遍又一遍做着示范动作,还不时发表感言。结果,DV才拍完,战友们就发现范国炜变了样,训练起来一天比一天投入。
“小考场”检验教育成效
驻训中,该旅新一轮“示范岗”评比揭晓,野战加油站等10余个岗位榜上有名,13名“岗位之星”的先进事迹也刊发在《驻训快报》上。
“衡量动中抓教的效果,不能只看政治教育笔记本、理论考核成绩单,关键要看官兵训练热情高不高,能不能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旅政治部主任王富民告诉记者,他们把全旅近百个岗位当成“小考场”,把各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教育成效的依据。
野战加油站管理员吴小宁的事迹很有代表性。在他倡议下,加油站结合岗位职责,组织“战场保打赢、岗位找差距”自检自查,把岗位细则和行为规范做成职责卡、标识牌、评比栏,工作规范有序,得到一致好评,吴小宁也被评为“岗位之星”。
该旅扎实开展“比觉悟、比技能、比作风、比贡献”活动,激励党员在关键时刻站排头,引导官兵争创示范岗、放心岗,激发“热情工作比干劲、完成任务比质量”的动力。不久前,该旅千人百车辗转数百公里出色完成20余项演练课目,一路烽烟,一路奏凯。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