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空降兵某部战士杨有在训练中意外受伤,生命垂危,被转院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部队领导战友和医护人员不抛弃、不放弃,3年来一直对他悉心照顾。杨有母亲胡其兰3年来写下1095篇诊疗日记,并致信本报编辑部,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编者认真翻阅了那3本泛黄的诊疗日记,从杨有入院至今,从未落下一天,长的千余字,短的一两句话,字字饱含真情,句句充满真爱,真实记录了3年来杨有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
1095篇诊疗日记见证了部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为兵爱兵的情怀,更彰显了平凡、朴实、伟大的母爱情深。今天我们摘登杨妈妈的来信和部分日记,让我们共同祝福杨有早日康复。
编辑同志:
我叫胡其兰,是空降兵某部战士杨有的母亲,此次想通过写信的方式,倾诉一下这3年来对杨有部队和武汉总医院的感激。
2011年8月8日,杨有在一次训练中意外受伤,导致颈脊椎断裂高位截瘫,肺部严重感染,持续高烧不断,生命垂危。9月3日,部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他紧急转入武汉总医院。
入院前半年,杨有的病情很不稳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医生护士经常深夜为他实施抢救,一次又一次把他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现在,杨有的病情一天天得到好转,已经脱离呼吸机,可以用微弱的声音进行一些简单的言语沟通,上肢也恢复了部分功能,还能在笔记本电脑上与朋友进行视频聊天。
这3年来,我一直在病房里陪护杨有,总医院救治杨有的点点滴滴我都铭记在心。3年来,医护人员每天给他打针喂药、洗脸擦身、康复理疗;每逢杨有过生日和重大节日,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到病房陪杨有一起度过;为了丰富杨有的精神生活,医院给他买来了MP4、笔记本电脑,在他住的病房里装扮起“励志树”“爱心坊”……
衷心感谢儿子所在部队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武汉总医院的精心治疗,让我们感受到部队对一名普通战士生命的敬重。杨有只是一名普通战士,3年来他们为杨有做得太多太多,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杨有康复的希望。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部队、武汉总医院的恩情。
杨有母亲:胡其兰
二〇一四年九月三日
附:杨有母亲撰写的诊疗日记摘选
2012年2月7日
前段时间总医院刘政委和唐主任过来看杨有,说看到杨有现在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了,要给他精神上充实一些。今天,医院给杨有买来一台笔记本,曾护士长还用两个输液架把电脑挂在杨有病床前,杨有躺在病床上,就能通过手掌内侧滑动鼠标,阅读书籍、看电影。
2013年7月6日
杨有病房另一张病床前天住进来一名军人,他的家人也在病房陪护他。今天,他突然问我是不是这个医院的家属,经常过来给杨有换尿布的那个黄护士是不是我女儿,我一下子懵了。我告诉他,我要是有那么好的女儿就好了,我只是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民,不过医院的医生护士都已把我当亲人对待。
2013年9月15日
下午给杨有做完理疗,跟他聊到刘政委。杨有知道刘政委今年春节陪我们过年,没能与自己父亲吃最后一次年夜饭的事后,突然大哭起来。我也是最近在护士站听说的,心里很难受。刘政委确实是个好人,帮了我们很多,越想心里越难过。
2014年6月29日
今天6点钟就起床,熬了点稀饭带给杨有吃。到医院时正好碰上唐主任在病房看杨有,我就说了声“唐主任,您这么早来查房了”,杨有做了个“V”的手势,我开始还没明白什么意思。靠着他问他怎么了,他把刚才的动作又做了一遍,发出很小的声音告诉我“是第二次了”。才8点钟,唐主任就已经来看杨有两次了,我非常感动。
姓军为兵是根本方向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院长 周赤龙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战士杨有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士兵,但军队医院视战士的生命高于天,不抛弃不放弃,用爱心和执着创造了生命奇迹,感动了家属,也温暖了兵心。杨有母亲的千余篇日记告诉我们:只要对士兵倾注真情,家属就会对国防事业充满感情;只要把士兵的疾苦放在心上,士兵就会把打赢的使命扛在肩上。
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关键是要把感情化作行动。群众“一分”要求,我们要“十分”努力去完成。姓军为兵是军队医院建院的根本方向。军人优先优质服务是否得到真正落实,边海防官兵看病难的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战场卫勤保障重难点是否真正研究透,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真正掌握全,都需要我们以对部队战斗力和官兵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全力做好。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