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雷致伤原理不一样,进攻型手雷一般不产生金属弹片,主要利用冲击波伤人;防御型爆炸产生金属弹片,破片撞击人体直接造成杀伤……”10月中旬,记者在第16集团军某师医院战伤救治课堂上看到,院长蒋天骄拿着手榴弹、炮弹模型,详细为大家讲解性能构造、致伤原理及救治要点,让军医们熟知救治技能。
一次该师组织卫勤保障演练,前沿官兵遭“敌”打击,“伤亡”惨重。医疗分队赶到前沿阵地却发现,由于缺少对弹药知识和致伤机理的认识,所携带的器材药品只能应对爆炸伤和撞击伤,面对口耳出血的爆震伤“伤员”却救治无术。
不研究弹药、不熟知杀伤机理,战时怎么能有效地抢救伤员?该师将弹药识别纳入医务人员专业考核内容,结合大纲战创伤种类编印《复合伤救治手册》作为训练教材,帮助军医广泛涉猎战伤救护知识。他们还邀请指挥员登台授课,讲解现代战争作战进程、兵力运用和卫勤需求,提高军医战场救治能力。
前不久该师组织卫勤保障演练,20多名军医面对多种战创伤救治考题应对自如。目前,全师大部分军医熟知常见弹药的战技性能和杀伤机理,弹药识别、高新武器等军事知识成为军医考核必考内容。
编余小议
由卫生员登上英雄榜想到的
■高志文
解放战争的衡宝战役中,某红军营三连卫生员陈焕柱不仅率救护组先后抢救了48名伤员,还在战斗最紧急关头,积极协助组织指挥荣立三大功,战后登上战地英雄榜,被授予“救护英雄”称号。无独有偶,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美军一个营在水际滩头组织多次进攻都被德军击退,营指挥员全部阵亡。危急关头,一名军医挺身而出重新组织发起进攻并成功突破了德军防线,夺取了滩头阵地,为后续部队巩固扩大登陆场创造了条件。
透过战火、穿越时空,审视中外两名军队医务工作者袖标上的红十字,我们不妨这样解读:红十字的一横,可看做医学专业,一竖则寓意战场打仗,二者交叉汇合构成军队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坐标。军医,不仅仅是穿着军装的医生;卫生员,也不是一般的卫生服务人员。军队医务工作者担负着在战火中抢救生命的神圣职责,除了要精通本职医学专业外,更要放眼打仗这个“大专业”、面向战场这座“大医院”、紧盯战伤这个“大课题”提升能力素质,取得“战场行医证”。当闻惯了消毒水和药品味的军医习惯了硝烟的味道,当在整洁静寂的手术室里游刃有余的手术刀也能在枪炮的震颤中从容不迫,这样的军医就离战场更近了!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