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海面上穿梭征战60载的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始终将目光瞄准深蓝大洋,在波峰浪谷间找短板、查弱项、补不足,持续推进部队战斗力建设,努力锻造一支随时能战、战之必胜的海上劲旅。
90分优秀,也许失败就隐藏在被扣去的10分中
某新型导弹护卫舰“烟台”舰入列仅一年就顺利完成全训,并作为北海舰队第一批主战舰艇前往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然而,亚丁湾上的一次损管操演,却引起官兵们的深刻反思。
“舰体左舷××,中弹起火,损管队灭火!”警报响彻整个通道。损管队立即冲向事故地点。
“啪!”全舰照明突然关闭,全封闭式的舰艇通道内伸手不见五指。损管队队员顿时乱了方寸,拿着损管器材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操演结束,舰长李华拿着秒表站在通道尽头痛惜地说:“比平常整整慢了两分钟!两分钟!足够对方再来3轮攻击!”
组织协调混乱、整体配合不默契……一场演练,暴露出多个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查找症结,有官兵反映,当初为了让舰艇战斗力走上“快车道”,一些看似单调、重复耗时的基础训练被缩减了“摩托小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李华说,以舰艇损管作业为例,虽然全体舰员都拿到了专业评定的损管合格证书,但考核是在白天进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核标准。
采访中,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领导坦言:“有的舰艇为了早日形成海上实战能力,积极创新组训模式,成效也很明显。然而,90分是达到了优秀标准,被扣去的10分也许就是决定战场胜败的关键。”
为此,该支队党委要求全部舰艇扎扎实实上好“一年级”。他们从日常训练入手,进一步规范训练课目、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等,对不达标的个人和单位列出整改时间表;各舰艇成立以业务长为骨干的教学小组,组织大家对专业知识进行再学习、再深化,在支队掀起新一轮岗位练兵热潮。
2012年,“烟台”舰参加舰队组织的专业比武,在舰艇操作离靠码头课目考核中零误差。考核组难以置信,100多米的战舰从起点出发,航渡返回码头竟毫厘不差?
在考核组质疑的目光中,李华主动提议:“重考!”
口令清晰有力、舰员配合默契,40分钟后,“烟台”舰再次稳稳地停在了终点上……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该支队在海军舰员级维修比武中,夺得团体第一和6个单项第一;在舰队专业比武中,取得了14个单项第一和总评第一的好成绩。
首发命中,并不意味战场上就能取胜
今年5月,中俄“海上联合-2014”实兵演习如期举行。海上实际使用武器课目作为演习的压轴大戏,考验着参演各舰的实力。
“方位××,距离××,发现目标。”战斗警报瞬间响彻“哈尔滨”舰的每一个角落,官兵闻令而动,全舰进入战斗状态。
“目标稳定跟踪,请示射击!”
“射击!”命令传来,“哈尔滨”舰主炮怒吼着喷出红色火焰,炮弹呼啸而出。根据弹着回波显示,首发命中。
然而,从指挥室到各个战位,官兵脸上看不到太多喜悦,紧张的气氛仍在延续——“第二组4发准备,发射!”
演习结束,成绩传来:“哈尔滨”舰主炮对海射击命中率居参演各舰前列。闻此,舰长石磊一脸平静地说:“以现代舰艇的海上生存能力,一发炮弹或导弹将其击毁的可能性很小。首发命中,并不意味着战场上就能取胜。”
从以往追求首发命中到着眼形成战场制胜的持续打击能力,转变的背后,是该支队对打赢未来海战的执着探索。近年来,他们以训练监察为突破口,用真打实抗扭转部分官兵训练走过场、把演习当“演戏”等错误思想,以打仗的标尺丈量实战能力的刻度。
那次,该支队执行远海训练任务,他们带着作战编组单元合成训练规范、远航后勤保障等20余个实战课题出海。训练中,编队指挥组以问题为牵引,对舰艇编队的战斗力进行全方位“体检”。在各个战位,数据采集员带着摄像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依托一体化指挥训练平台,将训练数据实时存储。每次训练结束后,研判数据资料成为复盘讲评的第一道工序,也为校正战斗力建设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思维的转变带来训练效益的提升。近5年来,该支队参加重大演练演习任务20余次,发射导弹数十枚,均成功命中目标。
谁说浪高不出征,驰骋大洋的路还有很长
大洋深处,风平浪静的海面宛如湛蓝的镜子,将战舰与白云倒映其间。与安静的海面恰恰相反,“青岛”舰、“临沂”舰作战指挥室内气氛凝重,互为对手的实兵对抗马上就要拉开战幕。
一小时、两小时……16个小时过去了,为何还不开打?坐镇指挥的支队领导答道:“在等风。”
风终于来了!航海长报告:风力×级,浪高×米,舰艇横摇××度……
“开打!”该支队领导果断下令。
然而,在战位上已经“熬”了16个小时的官兵体力严重下降,而愈加猛烈的巨风大浪让一些号手出现晕船症状。
为寻找歼“敌”良机,“青岛”舰选择顶着风浪航行,一个高过一个的浪头将舰体抛出海面,又狠狠砸入水中,剧烈的颠簸给主炮瞄准带来极大困难。
“青岛”舰对海长温化冰急得满头大汗:“目标无法稳定跟踪,炮弹即使打出去也不能命中,还暴露自身位置,这仗没法打!”
对抗结束,双方无一获胜。该支队领导在总结评语中写道:“谁说浪高不出征,驰骋大洋的路还有很长。”
这条路有多长?应该怎样走?带着问号,该支队官兵挺进深蓝,从波峰浪谷间寻找答案。
过去出海训练,多是演练一结束就又恢复到航行状态。现在,工作模式与战斗模式不再“泾渭分明”。常说“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如今就算熄了灯,也得“睁”着一只眼。该支队推行的“满负荷课题训练法”,使“敌”情一个连着一个,战斗一场接着一场,从起航到返航,课题训练一刻也没有停止。
舰上反潜部门的鱼雷战位以往相对比较“清闲”,除了对潜攻击外,任务并不多。现在除了正常值更、参与模块化训练,还得随时准备参加编队、全舰的战斗部署,饱和式训练把他们紧紧捆在了战位上。
全系统、全时段训练,让人人成为战斗员。操演中,炊事班除了保障正常饮食,无论哪个战位的舰员“负伤”,炊事班的“大厨”们就得背上担架、带上急救包,赶到事发战位救助“伤员”。
翻阅该支队的出海训练记录,笔者发现:每次出海,无论时间长短,训练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战位人员24小时睁大眼睛。该支队领导介绍说,远海大洋上,随处都会是战场,随时都可能打仗。官兵必须紧绷战备弦,做到全程戒备、全时戒备、全员戒备,才能砥砺出随时能战、战之必胜的硬功。
行走在该支队军港,官兵们的一句话让人产生共鸣:面对深蓝大洋,不仅在于走多远,更在于训多实。饱和、持续、不间断的强化训练,是走向未来海战场的一张“通行证”。
下图:该支队舰艇编队行进。张 群摄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