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1985年11月6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群众来信《老母平安行千里 多亏亲人解放军》,反映几名解放军帮助老人贾贵珍从武汉平安抵达旅顺的事迹,并配发短评《闪光的一滴水》。时隔29年,《解放军报》于今年10月20日在头版再次刊登群众来信,表达9旬老人当面感谢解放军的愿望;并派出记者采访老人贾贵珍,发表通讯《解放军同志,你们在哪里?》。
《解放军报》及其微博、微信、客户端和中国军网联合发布这一消息后,众多媒体纷纷转载,短时间内即获大量点赞,评论和转发数量也十分可观。不得不说,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能在29年间两次引发热议,个中缘由引人深思。
新闻是即时的、当下的,属于“易碎品”;而故事是历史的、传续的,历久而弥新。只有让新闻变成故事,使人们能够记住、乐于分享,才能让好新闻焕发活力,让正能量永续传承。29年后的这则新闻,其价值不在于“新”,而在于温馨:让座、端茶、买饭,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让老人过了29年仍然念念不忘,发布“寻人启事”,希望当面致谢。这样的故事,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自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正如短评中所写:“不要小瞧了让一下座、端一杯水、问一声好这些细小的言行,人们往往是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上来审视一个人的。”这话,在当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相较于29年前,现在房子更多了、车子更多了、票子更多了,然而是不是凡人善举更多了、嘉言懿行更多了、值得传颂的好故事更多了?当面临“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选择,你怎么办?当听到“让座纠纷老人猝死”的消息,你怎么看?
老大娘念念不忘的、《解放军报》全力寻找的,是那几位做好事不留名的军人吗?是,也不是。29年后再次打开那尘封已久的故事,实际上是对一种精神品格的赞许,是对一种道德情操的呼唤。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并不意味着道德水准的同步提升;相反,一个现实问题让当下的人们困惑不已:我们引以为豪的那些好传统,我们深信不疑的那些好品德,我们争相传颂的那些好故事,到底去哪儿了?
对于这一“时代之问”,当代军人以无声的行动给出了有力的回答。翻看军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军营”专栏,《“蹈火英雄”尽显军人本色》《路遇突发急病患者倾力相助》《28载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见义勇为擒劫匪》《一诺千金替战友尽孝》《铁臂托住坠楼女大学生》……一篇篇带着温度的文章,描绘的是解放军的英雄本色,抒发的是子弟兵的爱民情怀,记录的是和平年代真实发生在军营内外、平凡却动人的好故事。
我军从建军之日起,就与人民群众形成了血脉相通、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尽管军队的职责使命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人民军队的本色永远不变、宗旨永远不变,这是每一个中国军人牢牢记在心里、紧紧握在手中、稳稳扛在肩上的东西。作家魏巍的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使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形象烙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深影响了几代人。它是一则通讯,也是一个故事,它让大家坚定了信心、感受到希望、增添了力量,它将人民军队的光辉与荣耀,塑成一座时代的丰碑。
29年前,那封群众来信被放在“四有佳话”专栏里;29年后,这封群众来信被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军营”专栏里。专栏名称变了,但其精神内核没变,当年“闪光的一滴水”,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如果翻出当年的旧报纸,想必已经泛黄发脆,但好故事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拂去岁月的灰尘,它就能释放出感召人心的巨大能量。
当年的短评以极朴实的文字写道:“这位老大娘和她的亲属,虽然不知道这几位军人的姓名,但是他们记住了一点:解放军好!”29年过去了,老大娘依然记着解放军的“好”,穿军装的军报记者来采访她,分别之际,她动情地说:“我又见着解放军了,我要多看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却是最生动的诠释。老大娘的“念念不忘”,对军人是肯定,更是鞭策。不管她的恩人有没有找到,当代军人都要以实际行动证明:解放军永远好,子弟兵永远亲!
习主席在“8·19”讲话中强调,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对于军队媒体而言,讲好军营故事、传播好军队声音,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引领社会风气、弘扬人间正气,既是责任,也是考验。军队媒体曾经、正在、并将继续用心讲述“军营好故事”,让每一个普通而真实的故事,激发出强大而恒久的正能量!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