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模块化,美陆军战斗力生成魔方

2014年12月05日10:03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模块化,美陆军战斗力生成魔方

  2003年9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5个月后,在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的力推下,美国陆军启动了近50年来力度最大的兵力结构调整——模块化建设。过去10年,模块化建设受到历任美陆军参谋长的重视,并逐步成为陆军转型的关键内容。2012年初,现任陆军参谋长雷·奥迪尔诺充分肯定了模块化建设的成效,并称陆军将继续采用模块化编成。在当前美军新一轮裁军潮中,陆军决定保留模块化架构总体不变。

  从1994年首次提出,到2003年正式执行,模块化概念在美军内部经历了10年酝酿。如今,经过10年实践探索,模块化编制理念已经得到美国陆军高层的普遍认可。作为编制结构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新思路,模块化建设抓手是什么、优势在哪里、成功经验有哪些,这些都值得关注。

  模块化改编剑指何方

  ★保持兵力规模不变,使可部署单位增加30%

  ★师不再是作战实体,而是独立的指挥控制机构

  ★旅战斗队、支援旅以及旅以上指挥机构,都需具备多种能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家安全环境发生巨变。势均力敌的对手不复存在,恐怖主义、武装叛乱等能力相对较弱的新型威胁层出不穷,反恐作战、稳定行动等低强度冲突成为美军军事行动的常态。在此背景下,专为应对大规模常规战争设计的以师为中心的兵力结构缺陷凸显。正如美军高层指出:“我需要5美元,但口袋里却只有20美元的钞票。”

  作为国防转型的一部分,2003年美国陆军启动了模块化建设工作,其目的主要有四:一是保持兵力规模不变,使可部署单位增加30%,以满足两场战争需求;二是组建精干的战术作战单位,增强作战编组的灵活性和可部署性;三是建立具备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的指挥机构,强化陆军的联合作战能力;四是使陆军国民警卫队和后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实现“无缝对接”。

  兵力模块小型化。模块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使部队结构由“少而大”改为“多而精”。传统以师为中心的兵力结构中,师是陆军任务编成的基本兵力模块。模块化改制后,取消了师与下级单位的固定编制关系,师不再是作战实体,而是独立的指挥控制机构。按照作战与支援之分,分别组建旅战斗队和支援旅,旅战斗队和旅成为基本兵力模块。其中,旅战斗队取代师成为陆军最高兵种合成单位,编制3000至4000人,规模不到传统师的五分之一。

  编制结构标准化。模块化的核心是标准化,实质是突出“共性”而弱化“个性”。一是旅以上司令部编制结构标准化。在旅以上,设立战区陆军、军、师三个指挥层级,对3个军司令部以及7种不同类型的师司令部进行模块化改造,使其拥有统一的编制结构。二是战斗部队编制标准化。将原有的装甲旅、机步旅、空降旅、轻骑旅等7种作战旅,整编为步兵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和装甲旅战斗队3种旅战斗队。三是支援部队标准化。根据作战职能和任务分工,将支援旅整编为战场监视旅、火力旅、战斗航空旅、机动加强旅和保障旅5类。

  功能设计多样化。功能多样是模块化设计的一条主要原则。无论是旅战斗队、支援旅,还是旅以上指挥机构,都具备多种能力。如机动加强旅可指挥控制7种职能营,能够执行防空、防化、机动保障、安全警戒等多种任务。多功能设计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增强兵力模块的通用性,提高多军兵种力量编组和作战运用的灵活性。

  模块化部队优势何在

  ★作战旅的数量从57个增至73个,同类部队之间可完全互换

  ★能够根据威胁性质与大小“量身打造”任务部队

  ★专注指挥的军师级司令部联合指挥能力显著增强

  模块化建设一开始颇具争议。2009年,美国国会要求国防部对陆军模块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美国防部将评估任务赋予了知名智库兰德公司。2012年,兰德公司公布《陆军模块化部队结构评估》研究报告,指出模块化部队4方面的优势。

  其一,增强了陆军部队作战运用的灵活性。模块化后,作战旅的数量从57增至73个(现役部队从33增至45个,后备役部队从24增至28个),可部署单位增加28%,更小更多的兵力模块使陆军在进行任务编组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标准化的旅战斗队编制设计,意味着同类部队之间可完全互换,降低了战区司令部拟制兵力运用计划的难度。此外,模块化的军、师司令部可指挥任何模块化旅战斗队,打破了以往的隶属关系制约,实现了指挥机构与作战力量间的“即插即用”,极大地提高了战役灵活性。

  其二,增强了陆军部队的响应性和可部署性。模块化前,陆军现役部队主要依赖后备役部队提供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但平时两者相互独立,因此在编组任务部队时效率较低。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耗时6个月才完成参战力量的组建和部署。模块化后,现役部队几乎拥有所有的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可独立进行多样化任务编组,大幅增强危机响应能力。特别是兵力模块的小型化,使陆军能够根据威胁性质与大小更加精准地“量身打造”任务部队,因此“动员、输送以及在战区内编组的时间减少”。此外,模块化旅战斗队拥有关键的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力量,作战与支援力量间关系固定、彼此熟悉,抵达战区后无需进行过多演练等准备工作,即可投入战斗。

  其三,提升了陆军部队整体作战效能。模块化后,陆军作战部队比重从75%升至76%,生成部队(院校、训练机构等保障作战部队生成战斗力的机构)比重从19%降至16%,“牙齿”更多,“尾巴”更小。从主要作战单位能力指标上看,与传统旅相比,模块化旅战斗队的指挥机构规模更大,能够独立拟制作战计划,且拥有更多的校级军官指挥营或连特遣队,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增强。从协同效率看,将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力量编入模块化旅战斗队,便于平时训练和形成信任关系,有利于实现诸兵种间力量聚合。从装备上看,步兵旅、重型旅装备的各型车辆均有增加,其中重型旅单兵战斗车辆增加13%以上,步兵旅单兵战术车辆增加53%以上。更多的车辆,意味着更强的战术机动、即时支援和网络互通能力。

  其四,提升了陆军的联合作战能力。模块化前,陆军军、师司令部的规模较小,指挥功能单一。模块化后,军司令部的编制实力增加137%至152%,最多达825人(第3军),能够指挥其他军种甚至多国部队。模块化师司令部编制实力增加134%至252%,设有专门的联络军官组,具有很强的指挥控制和军种协调能力,能够指挥联合部队并实施战役指挥。旅战斗队和支援旅的模块化设计,可使其他军种直接指挥陆军部队,如海军陆战队可不经过相关陆军司令部直接对机动加强旅实施战术控制,联合部队空军部队指挥官也可直接对火力旅实施战术控制。

  模块化前景路向何方

  ★从低端战争向高端战争转变推动美陆军扩充旅战斗队规模

  ★依据战斗力生成规律及作战实际优化旅战斗队兵力结构

  美国陆军本轮模块化建设的主体工作发生在2003至2008年,定型于2011年。然而,此后美国陆军模块化建设的步伐并未停止。2012年,作为从战时陆军向战备陆军转换的前奏,美国陆军对模块化兵力结构进行了全面评估。

  2013年,美国陆军启动了对模块化旅战斗队和支援旅的二轮改编,预计于2017年完成。

  着眼使命任务变化调整兵力模块规模。模块化设计之初,作战仿真与对抗演练的结果均显示3营旅优于2营旅,但为了满足两场战争的兵力“特需”,美国陆军不得不采用2营旅设计。近年来,随着美军备战重点从低端战争向与“势均力敌的对手”打一场高端战争转变,美国陆军决定扩充旅战斗队规模。主要做法为:装甲旅战斗队和步兵旅战斗队机动营数量由2个增至3个,人数分别由约3800人和3400人增至4708人和4462人,基本兵力模块规模增加24%至31%。美陆军高层认为,通过增加机动营数量等方式扩充旅战斗队规模,将显著增强其作战、巡逻和战场防护能力。

  紧盯战斗力生成短板优化兵力结构。模块化改编过程中,美国陆军战地部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建制内工兵和炮火支援能力不足,导致机动、火力、防护等战斗力要素相对缺失,影响了陆军核心作战能力的发挥。如步兵和装甲旅战斗队均没有工程架桥设备,工兵工程保障和指挥控制能力受限。此次编制调整,重点是加强旅战斗队的工兵和炮兵力量。具体做法为:三种旅战斗队均将特业营改编为工兵营,增加1个工兵连,主要强化架桥、破障和道路清理能力,提高机动部队在复杂地形特别是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的机动作战能力;步兵和装甲旅战斗队炮兵营增加1个炮兵连,由2个8门炮连调整为3个6门炮连,以便支援新增的机动营作战。

  依据战场经验教训完善力量编成。模块化建设之初,步兵和装甲旅战斗队支援营编制4个前方支援连,而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支援营没有编制前方支援连。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经验表明,前方支援连能够及时高效地向前线作战部队提供勤务支援,受到营、连级指挥官的好评。此次调整,装甲和步兵旅战斗队支援营各增加1个前方支援连和1个工兵前方支援连,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压缩野战维修连,增编6个前方支援连。

  可以看出,模块化编制结构的一大优势是其“增缩”自如的灵活性以及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可以预见,美国陆军模块化建设并非一锤子买卖,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有逗号,没有句号。(陈航辉 王萌 沈松)

分享到:
(责编:邱越、曹昆)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