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24小时滚动新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心伤77年未愈 有的因被强暴嫌自己脏【2】

2014年12月13日07:43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心伤77年未愈 有的因被强暴嫌自己脏

  “孩子,床铺脏”

  张秀红喜欢打扫卫生,不让人坐她的床,因为她曾被日军强暴,一直认为自己的身子被弄脏了,用过的东西也脏

  大屠杀幸存者张秀红老人一贯穿戴整洁,浑身上下利利索索的,头发花白,整齐地梳往耳后,一尘不染。

  张秀红喜欢打扫卫生,小小的房间同样打理得井井有条。文心数次拜访,每次所见都是如此,张秀红家中从来没有乱过,那种干净让人觉得有点刻意了,似乎女主人有很深的洁癖。

  文心来的次数多了,才知道张秀红这种对干净的癖好来自哪里。77年前,爷爷的哀求声中,年仅12岁的张秀红被日军强暴。

  “全身都是血,我下身被鬼子撕裂了,留下了终身残疾,一到下雨天,下身疼得不能入睡……” 张秀红告诉文心。

  因为下身有缺陷,张秀红后来生儿子时难产,生了三天三夜,差点死掉,后来就没敢再要孩子。

  死里逃生之后,张秀红坚强地活了下来,但从此觉得自己的身子被弄脏了。除了要和身体的伤痛作斗争外,还得忍受周遭冷言冷语的指点。

  一次,文心和几个志愿者去到张秀红家,房间内座位不够,文心顺势就坐在了她床上,没想到张秀红非常敏感,急忙阻止,不让文心坐在床上。

  张奶奶的解释让人心酸:“孩子,床铺脏。”在潜意识里,老人觉得自己用过的东西都是脏的。

  和张秀红有着类似经历的幸存者杜秀英,日后留下几乎同样的后遗症。

  杜秀英对“脏”显得更为敏感,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

  和张连红数次接触之后,这位性格内向、较少言语的老人,对眼前这位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教授开始信任,吐露了埋藏多年的心声。

  “我夜里经常做噩梦。有时,那种情景还会出现在梦里。我现在不想听到门外的脚步声,我很害怕。所以我一人在家时,就把门开着。” 杜秀英说。

  南京大屠杀期间,年仅12岁的杜秀英,遭到日军强奸,损伤身体,导致她长大后三次嫁人,均因不能生育而离婚。

  在见到张连红教授的团队之前,老人的这段伤心往事,从未跟人提及,哪怕是她相依为命的养女。

  “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和别人讲过,因为那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们那时是很重视这个的,我女儿也不知道这件事。”杜秀英哭诉。

  后来,张连红又去看了杜秀英3次,“每次去我们都心照不宣,绝口不提日本人和战争。”

  2003年2月15日,杜秀英因病去世,“她的养女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她母亲的悲惨往事和内心创伤。”张连红说。

  更多幸存者的悲惨往事和内心创伤不欲为人所知。“近年来,在外界寻访的过程中,许多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老人,会找各种借口拒绝接受访谈。他们一直在试图躲避任何有可能引起悲惨记忆的活动。”张连红说。

  “想想脑壳就要炸了”

  李高山既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也是南京保卫战的参与者,提及当年的经历,他就会捂着头,难以忍受

  文心推荐新京报记者去看看年近90岁的李高山,李既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也是南京保卫战的参与者,像他拥有双重身份的幸存者,南京目前只剩下两人。

  李高山向新京报记者描述三次从日军手上死里逃生的经历,即使时间过去了77年,你仍能感受到老人话语里,传出的劫后余生的庆幸。“想想脑壳就要炸了”老人捂着头,头痛不已的样子。

  李高山年近七旬的女儿,示意新京报记者不要再提往事,“不能再说了,老爷子受不了。”她介绍,前些年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之后,不多久,老人突发脑溢血,“他头脑里装的事情太多了”。

  张连红教授介绍,一旦触及到幸存者早年的创伤,“他们都会产生异乎寻常的反应”。一次,一个老奶奶正在捡韭菜,突然听到他提及南京大屠杀,手中的韭菜一下子掉在地上,就像突然遭到重创一样。

  在张连红的寻访幸存者的经历中,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有的老人原本在干农活,手上的工具会一下子脱手;有的老人会突然一点声音都没有,长时间的沉默,“其情其景,让你无法忘却。”

  这些幸存者的精神状态,其实一直处在高度警觉之中,一旦当年那段噩梦般的经历突然袭来,他们往往会猝不及防。

  1999年9月,张连红曾在南京下关采访了一位幸存者,她名叫孟秀英。老人讲述完她的大屠杀经历之后,再三叮嘱不要给她拍照。张连红请教为什么,老人回答:担心日本人来暗杀她。

  著名作家张贤亮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自述有个与别人不同的习惯,就是总穿着袜子睡觉,即使炎热的夏天也是如此。这是因为南京大屠杀期间,他被母亲背着逃往祖籍安徽的途中,脚上的鞋袜都掉了,裸露的小脚在严寒中冻了一路,因而留下心病。

  从外表上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常人无异,但很难想象,这些看似平静的面孔下,其实是常人难以想见的各种精神创伤,这也是文心最终“转向”的原因,从去年开始,她将帮助的重心转向抗战老兵。

  “常年和幸存者接触,感受到只有沉重,我就像走进一条黑暗小巷一样,越走越窄没有出路,而老兵则让人还能看到希望。”文心表示这些年下来,身心俱疲。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援助,除了民政部门每年千余元的生活补助,还有报销医药费、节日慰问金以及组织一些活动等形式,主要集中物质方面。一直以来,他们的精神创伤少人关注。

  张连红教授曾经组织了一项针对南京幸存者的精神援助项目,但该项目最终因为资金短缺而夭折。

  据新华社报道: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200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仅2014年1月至今,已有21人陆续离世。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江苏南京报道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