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戴旭:今天的中国人不能遗失信仰【3】

2014年12月19日10:10    来源:中国军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戴旭:今天的中国人不能遗失信仰

  清朝的外强中干被日本看破,于是得寸进尺。此后,日本持续70多年都采用这种做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凡是日本对中国采取咄咄逼人的政策时,中国就需要反思自己了。1877年,日本强行要求琉球从法理上切断与清朝的藩属关系。清朝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力主先发制人、征讨日本。

  何如璋认为,“今日本国势未定,兵力未强”,与之争衡,尚有胜算;如果“隐忍容之,养虎坐大”,他日必后悔莫及。他指出,“日本国力远逊中国,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债台高筑,若开战,则须以现金向西洋各国购买军械,日本无力作此无米之炊”。

  何如璋还认为,日本人“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而且,琉球靠近台湾,日本如果将琉球改设郡县,就可以成为侵略台湾的基地;而琉球人因得不到中国的支援,也可能“甘心从敌”,琉球人本就“习劳苦、耐风波”,“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因此,他主张,争夺琉球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台湾,“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

  何如璋当时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派遣军舰,盛陈兵威,表面上是前往琉球质问,实质上要“示日本以必争”;中策是据理言明,约琉球令其夹攻,“示日本以必救”;下策是与日本反复辩论,或援外国公法(国际法)以相究责,或约各国使臣与之评理。可李鸿章及清廷中枢机构经过反复权衡后,竟决定采用何如璋提出的下策:谈判!

  可是,谈判会有什么结果?在中日之间进行《北京条约》谈判时,李鸿章就曾试图对日本使臣森有礼“晓之以理”:“两国和好,全凭条约,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而森有礼却回答说:“和约没甚用处,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著条约,万国公法亦可不用。”

  征服日本的唯一一次战略机遇被轻轻放掉。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琉球公使在李鸿章的衙门口痛哭三天,拔剑自刎!其他属国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大清国威扫地,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朝贡体系于此崩塌。作为宗主国,竟懦弱、无能到此种地步,谁愿意跟着你!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一直处于败退态势,直到五次战役全部输掉,只能割地赔款以求和。但由于日本所提《马关条约》条款内容过于苛刻,当时清廷朝野多主张拒和、迁都、再战,学子们为此还“公车上书”。那为什么清政府不敢继续和日本打下去?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煜(实习生)、闫嘉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