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刀锋解析军人忧患

汪守德

2015年04月10日04:47  来源:中国军网
 
原标题:以艺术刀锋解析军人忧患

  世界风云变化多端,中国军人在想什么?周边局势波诡云谲,中国军队有着怎样的忧患意识?这一备受国人关注的热点话题,观众在总政话剧团创演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中找到了答案。自4月7日以来,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在解放军歌剧院接连演出近20场。从将军到士兵,从业内专家到各界观众都给予了极高评价。从这部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当代军人对强军梦想的不懈追求,感受到的是震撼心灵的思想艺术冲击力,引发的是对如何克服和平积弊、敢于直面现实矛盾的深度思考,见证的是变革中的中国军队不断走向强大的辉煌历程……

  一部震撼人心的现实军旅戏剧力作

  ——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

  ■汪守德

  在观看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之后,我心里深受触动而久久不能平静。剧作所反映的正是为了实现强军目标,如何正视和革除军队建设中存在的久有痼疾和弊病,使作为国之大事的兵者,能够在现代的意义上真正强健而锋利起来。剧作所表现出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反思精神,使其具有大气凝重、含蕴深厚、感情饱满、震撼心扉的思想艺术力量,使人观之大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

  该剧一开幕,就将观众带入紧张的矛盾与对峙之中。一场貌似成功的演习,使参演的各路人马陷入那种盲目乐观的狂欢与喜悦之中。一迭连声的“漂亮”之类的自我赞美和陶醉,清楚地揭示出部队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负责组织这次演习的来自总部的钟世成局长,更是为某种惯性思维所致而踌躇满志。没成想被眼界开阔、锐意改革的杨天放大浇冷水、大喝倒彩,并毫不留情地指出演习严重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戳穿和否定了演习所谓“成功”的虚假幻觉,从而把戏剧矛盾一下子推向一个既现实、又难解的焦点。剧作在这里切中的不仅是军队的时弊,也为戏剧的下步发展蓄积起了强大的势能与悬念。

  该剧的关注焦点自然向杨天放这个人物集中,表现其怎样在困局中无畏坚持、扎实成长,让观众从人物的精神和行动两个层面,看到军队建设的未来和希望。但剧作并没有将杨天放塑造成一呼百应的英雄,相反揭示出了其相对孤独的处境,他的所有令人警醒的见解,都会遭遇一大堆振振有词的种种道理的阻击与嘲讽。但他得到了来自上级的理解与支持,使之即使困难重重,却也能在演习方案的抉择中胜出。剧作赋予这个人物以特定的,也是理想化的性格内含,其开阔的胸襟、现代的担当、率真的品格,以及未出场人物海鹏大哥精神的传承,形成了这个人物为剧作所竭力推崇的敢于“滚雷”的性格基调。

  然而,杨天放在演习中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思路和光彩照人的举动,虽然使人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但主人公并不见得就顺风顺水。杨天放在出色完成一次演习任务的时候,被分配至西北胡杨滩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任副主任。这种命运的急转,并不仅仅意味着戏剧时空转换上的必要,更可以理解为人物某种意义上的跌落,暗含着因其行为事实上对某种现实的触动而产生的阻力所致。但该剧一个更加深刻的用意在于,恰恰是这样一种转折,更产生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磨砺与摔打的作用。在西北基地,有着丰富参演经验和认知的孟班长,魂归西北的海鹏大哥的故事以及嫂子在胡杨滩的无悔坚守,都使其的西北之行更加接地气、通血脉,为其奋飞蓄积起新的能量,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这种情节,使剧作具有了更为扎实、丰富的意味与内容,形成了很强的戏剧张力。

  从胡杨滩重归角色的杨天放,所要面对的一切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仍然要经受观念、人情等现实惯性与惰性的重重阻力和困难的考验。按其思路设计的演习方案遭遇着更难以预测的风险,正如剧中楚玉麟将军所告诫的,这样真正从实战出发的演习,不只是在练兵,更是在练将,弄不好真的要把天“捅出窟窿”。剧作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一系列情节,来展现杨天放在楚玉麟的启发、引导与激励下,披荆斩棘一往直前。剧作精心设置与刻画的赵云飞这个人物,其作用如同放在杨天放对面的一面镜子,既折射出杨天放真实复杂的境遇,又检验其在前行的道路上怎样面对和克服人情的挑战。杨天放在从军道路上曾得到过赵云飞的诸多帮助,因而这位身上弥漫着看似沉稳练达却又世故圆滑的战友,既对其时时处处给以“善意提醒”,又关键时刻试图利用非常关系探取演习的秘密,当然都被杨天放没商量地加以拒绝。剧作以对赵云飞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其所代表的应予针砭与纠正的观念与行为,也反映出主人公杨天放意志与立场的坚定,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

  而接下来的情节则是楚玉麟之子、特战旅副旅长楚小虎在演习中牺牲。这是对杨天放的又一重大考验。作为高级指挥员的楚玉麟当然是个有着改革精神与深厚涵养的领导,正是他的远见卓识和大力支持,才使杨天放崭露头角,并在广阔的平台上大展身手。对其子楚小虎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演习中遭遇丧子之痛而镇定以对,都反映了这一代将领的精神风范。但楚小虎的牺牲毕竟有些非同寻常,对杨天放产生了巨大的心理上冲击。在处于是否改变演习方案的关键性时刻,理智与悲痛交织的楚玉麟要杨天放考虑三分钟,这应当是该剧最具戏剧转折与顿挫意味的点。戏剧的时间在这里仿佛是停止了,也被延长和放大了。在这三分钟里,被包含进了很多的内容。作为演习指挥者的杨天放,是坚持原方案,还是因人员牺牲而中止和改变计划,这残酷地考验着人物的意志与决心,考验着真打实备是否来真的,也意味着前进还是退缩这种标志改革的成败,人物在这个当口必须进行艰难的抉择。主人公多年来的性格与情感的锤炼,使之具有了绝不动摇的定力与底气。漫长的三分钟过后,人物铿锵有力、不容置疑的答复,事实上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涅槃,剧作的主旨也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示和聚变。

  从上所见,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既是一部心血之作,更是一部警世之作。剧作从一个虚拟的局部切入,所反映和解剖的是部队演习备战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剧作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对此加以梳理与表现,即以情节化、情感化、性格化的方式进行艺术呈现,几乎每一场戏都富含紧张激烈的剧情冲突和鞭辟入里的理性阐述,使人在观剧过程中时时受到巨大触动、强烈感染与深刻启迪。

  从该剧所具有的强烈震撼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来看,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戏剧精品,而行进在强军路上的人民军队,呼唤和需要这样呕心沥血、振聋发聩的力作。

  在军事变革中寻求突破

  ——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创作侧记

  ■肖 力

  2013年是总政话剧团建团60周年。60年来,总政话剧团的话剧创作以其鲜明的思想立意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军旅戏剧”的典型代表。

  团长王宏说:“60年来,我们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有战争题材的传世之作,还有英模题材的精品力作,但缺的就是现实军事题材,特别是正面描写军事斗争准备的优秀作品。我们的作品发生在训练场、演习场的故事不多,和平时期身着作训服、迷彩服的铁血军人艺术形象不多,反映军事变革、挖掘当代军人军事思维层面的作品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但同时也为我们去弥补遗憾,去思考去探索去突破提供了机遇。”

  艺术指导、编剧李宝群说:“全军部队为实现强军目标,积极开展军事斗争准备,各类军事演练和演习此起彼伏、高潮不断,这些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大家认为,总政话剧团的军旅戏剧创作必须要有新的突破,才能跟上我军建设发展的步伐。创作出聚焦“打赢”,有军味战味的精品力作,在强军实践中发出强音,贡献力量,这是总政话剧团的责任使命,义不容辞,别无选择。团党委成立了创作团队,开始了一次艰辛的突破之旅。

  主创团队清楚,正面写军事训练、军事演习,是一道难题。经过认真思考分析,他们认为,反映军事变革的戏剧作品不敢触及真实的矛盾,不敢直面问题,肯定得不到广大官兵和观众的认可。再一个难点是反映新军事变革的戏,必须彰显正能量,唱响强军梦,必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如何处理好反映现实问题和弘扬正能量的关系,如何准确恰当拿捏好尺度,也十分棘手。还有,怎样在戏剧舞台上塑造出鲜明有力,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怎样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突破,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保持总政话剧团的水准,让专家认可,观众欢迎?这些都是创作者必须面对的。

  这些难点固然像大山一样横亘在创作者面前,要他们去攀爬去跨越,但这些难点恰恰也是突破口。攻克这些难题,就有可能占据当下现实军事题材创作的制高点,实现的新突破。标准高,困难多,挑战大,但这正是实现突破的希望所在,他们直面这一切,不是“迂回包抄”而是“正面强攻”。

  鉴于这个戏的创作难度和特点,为弥补创作人员对军事变革、军事训练和军事演习了解不够、研究不深入的欠缺,创作团队组建之初,邀请了总参的专家领导作本剧的军事顾问。这些军事训练行家的加盟对整个创作帮助非常大,对确立这个戏的“军事品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艺术来自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从2013年春开始,主创团队参加了我军组织的多次大型军事演习。在一次演习中,他们从演习的前期策划筹备,到演习开始至结束全程参加。创作人员跟随演习导演组,到海训场看军兵种合同演练,到作战指挥大厅、地下指挥部观摩现场导调,还随同部队千里机动奔赴陌生演习场,一路上住在帐篷里,住在基层官兵中间,全方位接触了参演部队各个层面的指挥员、战斗员、科研人员和保障人员,实地采访了参演官兵,切身感受到我军在军事变革中发生的变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创作素材。

  以大量前期准备为基础,创作团队进行了数十次的论证讨论,最终形成了全剧的总体构思:紧紧围绕努力实现“强军梦”这一时代主题,以我军近十年间的重大军事演习为时代背景,以组织、策划重大军事演习的高层决策者、导调组人员为切入视角,塑造一批鲜活生动的当代军人形象。艺术上,该剧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回避我军在演习中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既写出当代中国军人对使命的勇敢担当,也写出他们对现实的深层忧患与深度思考,同时也写出战友情,兄弟情,父子情,同窗情。该剧的创作既写实,也写意,既有浪漫诗意更有政论性、思辨性。

  好文不怕千回改。据介绍,两年时间,该剧先后召开研讨会、座谈会12次,3次修改剧名,5次作大的结构调整。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已然是一部颇有看点的精品佳作。

  忠诚者的灵魂

  ——观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有感

  ■欧阳逸冰

  戏剧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将舞台上人物“灵魂最深沉、最多样化的运动”生动精彩地呈现出来。那么,话剧《兵者·国之大事》主人公杨天放“灵魂最深沉、最多样化的运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一开场,杨天放就面临着三重压力:战友们都高歌赞美此次军演,在从众效应的压力下,杨天放要讲真话,逆鳞而为,无异于身陷大海,此其一;莫逆之交赵云飞多次提醒他“说话要注意”“搂着点”……以友情的名义拦阻,是更有分量的心理压力,此其二;而局长钟世成是杨天放的恩师、伯乐,当年就是他推荐杨天放出国留学的,现在,他带着对杨天放的极大不满意,冲口说出“这是我们部队近年来搞的最精彩最成功的一次演习,胜利者不应受到谴责”,这简直就是给了杨天放泰山压顶的一闷棍,此其三。

  然而,杨天放还是一针见血地直击要害,甚至当面向高级将领楚玉麟直陈:指挥员“战略思维滞后”……至此,经过反复“锻压”,杨天放那颗赤子之心令人心生敬意。

  如果沿着这样的建构思路继续走下去,杨天放这个人物的塑造未必会取得成功。因为,他很可能成为正确军事战略思维的代表符号。

  该剧的主创非常聪颖地设置了一个从未出场的重要人物王海鹏——此人虽已牺牲,却永远活在杨天放的心里,甚至是杨天放行动的楷模。

  尽管杨天放在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颇有贡献,但他却被任命到遥远的西北某合同训练基地当副主任。也就是在这片戈壁滩上,在胡杨树的簇拥下,黄沙埋着王海鹏的忠骨。杨天放不无失落地向着自己的楷模,也是对着自己心灵倾诉着:“海鹏大哥,天放来找你了……在你长眠的这片茫茫大漠之上,我该想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在这灵魂的叩问中,我们看到的是真实,是这个汉子的真实心灵,这正是戏剧舞台需要呈现的“灵魂最深沉、最多样化的运动”,也就是人物灵与肉的鲜活。这不是什么好与坏的判断,而是性格逻辑和情感构成的必然。只有杨天放这样的人才会把没有桂冠的王海鹏视为英雄,才会在他的墓前坦陈自己内心的柔弱。杨天放从始终坚守在西北边陲的王海鹏的妻子、女儿身上找到了自己要探寻的答案:“他(王海鹏)是为他的理想、他的梦死的……”

  正是王海鹏不死的精神重新点燃起了杨天放追寻理想的力量。就因为是这样,他和他的领导及战友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向死而生的气概”,在炮火连天的演兵场上锤炼着真正的威武之师。

  由此,《兵者·国之大事》的主创刻写出杨天放这颗忠诚的灵魂,才使这个人物扎实地挺立在舞台上。

  铭记使命

  ■总政话剧团团长 王 宏

  军旅戏剧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歌颂军队英模人物,展现部队官兵在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的动人事迹等诸多题材领域,都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品,但正面反映我军军事训练演习的作品一直不多。作为全军唯一的话剧团,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创作一部聚焦“打赢”,充满军味战味的精品力作,这是我们的使命职责。

  《兵者·国之大事》留给我许多思考:军旅戏剧唯有紧扣时代脉搏,敢于担当,敢于迎接挑战大胆突破,勇于攻坚克难,精益求精,锲而不舍,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我们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英雄情怀

  ■导演 宫晓东

  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也许听到王海鹏的故事会嗤之以鼻,也许会认为杨天放的追求离真实生活格外遥远……在今天喧嚣的社会洪流中,王海鹏仿佛是上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为了强军梦想牺牲了自己的尊严,乃至生命。胡杨林埋藏着一代又一代的奉献,也埋藏着铅一般沉重的忧伤,这忧伤一直压在杨天放心上,他将忧伤与挫折搅拌在一起,陪伴着不舍的追求成长。在充满荆棘的路上,杨天放绝不仅仅幻想成为赢家,不管赢输与否,决不放弃自己的一寸阵地。“为了军人的使命,和平时期丢前程与战争时期掉脑袋一样伟大”,他拒绝世故,如果在关乎自己前途的关头他稍稍让步,附和一下,苟且一次,或装聋作哑的认输,很多苦都可避免,但这绝不是杨天放。

  难道英雄时代在今天的中国真的成为过去式了吗?难道被后来者誉为的“傻子”在今天的社会中再也不能熠熠生辉了吗?我不信山峰可以消失,时光可以倒流,我不信英雄不再出世,太阳不再升起!像苍劲的胡杨一样,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我们努力追寻的目标,这就是我们所要张扬的品格。

  攻坚克难

  ■编剧 李宝群

  《兵者·国之大事》的创作难度很大,难点之一:敢不敢直面我军在训练、演习中存在的问题,大胆触碰现实生活里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如指挥观念思维陈旧,部队在训练演习中存在一味求安全求稳妥,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难点之二:如何处理好反映现实矛盾、问题和弘扬正能量、唱响强军梦的关系?难点之三:怎样保持作品的艺术品质,塑造出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既是难点,也是突破口。攻克这些难题,才能占据当下军旅戏剧创作制高点。

  创作《兵者·国之大事》,我们始终坚持尊重艺术规律,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敢于直面现实,敢于触及问题表现矛盾,敢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不说假话不玩虚的不顾左右而言他粉饰现实,用有血有肉的人物,用强大的艺术力量征服观众。

  现在看,我们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令人十分欣慰。

  题图为剧照,合成 方 汉

(来源:中国军网)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4.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
  5. 人民网评: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