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精兵何贤达(强军路上)

![]() |
|
中等个头,皮肤黝黑,国字大脸挑起两道浓眉,炯炯双目装满果敢坚毅。百万军中一兵卒,看似平凡普通,他却在18年军旅生涯中写下 “导弹精兵”的传奇:战略导弹部队“十大优秀士官”;荣立一等功一次。
他,就是“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第二炮兵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三级军士长何贤达。
1997年底,何贤达当兵入伍,新兵下连分到炊事班。他找到连长想调到战斗班,却灰溜溜地无功而返。他把心一横,打算自学成才。战友戏谑他:“锅台三尺宽,你还想翻天?”
走下灶台,登上吊车,何贤达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寒来暑往,苦练精训,很快跻身全旅有名的“一吊准”。
“到底有多准?”有人这样问。“可以用吊车钓鱼,可以用吊车筷子夹花生米。”官兵们佩服不已:“那吊臂就像从他身上长出来的一样。”
1999年,何贤达凭着“第一吊”的本领,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用100余次转载导弹无一差错的优异成绩,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当上士官后,何贤达觉得肩上变化的不仅是军衔,更是责任担当。当时,被称作导弹发射“1号手”的重要岗位全都由高学历干部担任,由于干部轮换流动快,战斗力波动较大。
“我想尝试担任‘1号手’。”何贤达主动请缨。2002年盛夏,西北大漠摆开考场,旅总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何贤达高分取得“1号手”上岗资格证,成为该型号导弹担此重任“第一兵”,当上一营一连一班班长。
一次,他在操作中发现一块芯片读取数据有误差,先后对全旅装备进行5万多次数据判读试验,写出详尽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成果在部队全面推广。该型装备型号总师感慨地说:“一名战士的思考,让多少博士硕士汗颜!”
何贤达所在旅是支“杀手锏”部队,所在一营是中央军委命名的“导弹发射先锋营”,所在一连是第二炮兵授称的“科技练兵模范连”,他2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操作汇报演示,100多名将军来旅视察,都要到一班和他“唠唠”。
这些传奇般的故事,让何贤达名气越来越大,有人专门统计过他的“数字人生”:当兵18年,28次执行重大任务,8次发射导弹,13次比武夺冠,5次立功,被第二炮兵树为“十大砺剑尖兵”“学习成才标兵”……
连队有个荣誉室,奖牌挂满一面墙,大多都是一班的:18次夺得上级军事技术比武冠军,9次名列全旅发射单元“架架排序”榜首,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一班不一般,班长是标杆。旅长张赫深有感触:“攻难关、打硬仗,全班一心,其利断金!”
当班长,要有号召力。何贤达给一班画了张“作战图”,根据每名战士的素质、特长定位定岗,因材施教各尽所能,推行高中级士官、初级士官、义务兵层级管理,层层有责任,人人有人帮,全班团结如一人,把一班锻造成为锋利无比的尖刀。
基层琐事多,何贤达却始终抓住“打仗”的事不松手。他盯着提高战斗力想办法,新老结对帮扶、常开“诸葛亮会”、倡导“效率制胜”,一班在专业理论、实装操作、战术水平等方面更胜一筹,训练“龙虎榜”次次有名。
良匠无弃木,好班不挑兵。何贤达常说,一班是座“淬火炉”,进来都得变成钢!
去年年初,在全旅比武考核的前一天,重要号手沈少晨受伤住院,营里临时调整另一个连队的上等兵张旭“补缺”,全班通宵未眠为他补课,反复操作磨合,虽然比武中保住了“金牌发射架”的牌子,成绩却打破一班“最差纪录”。此后一个多月,全班齐心帮助张旭“淬火”,陪他深学专业、苦练操作,使他很快名列全旅专业考核榜首,成为一名优秀的发射号手。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9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