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军人”生活的日子里

杨玉辰

2015年05月12日06:1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在“准军人”生活的日子里

  同事们都知道,我是一个从大学入伍一直干到退休的职业军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在学生和军人身份之间,还有一个“准军人”——不穿军装士兵的身份。本来,这只有一年多的“准军人”经历,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是可以略去不计的。然而,自打十年前退休之后,这段短暂的生活却像投进水中的一枚石子儿,常常在我的心海里泛起层层涟漪,使我牵肠挂肚,欲罢不能。这是因为:它是我迈进军营的第一课,也是我因此爱上军营并立志为军营献身的导师啊!

  那年秋,我所在的天津师范大学有200余名应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三十八军锻炼。当时正值隆冬,天气阴冷。透过车窗,我隐隐约约看到了飘忽不定的雪花。“准备下车!”随着带队的辅导员吴寿章一声呼喊,列车稳稳停在望都车站。车门打开,我们提着沉重的行囊,依次下车。站在打开的车门口,满天风雪扑面而来,我不觉打了个寒噤。当我放眼向车下瞧时,只见十几个身穿4个兜干部服的军人整齐地站成一排。听辅导员介绍,他们都是三十八军某师、团的领导同志。迎着风雪,他们起劲地鼓掌,以表对我们的热烈欢迎。接着,一个中年军人(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郭忠田)向我们讲了几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然后把一件件半新的军用大衣发到我们手里。当首长们帮助我们穿在身上时,一股暖流顿时在每个人的心里涌动:“部队就是部队,为我们想得真周到!”

  我被编入“大学生第十一连”,连里的120个“兵”都是我们这些不穿军装的“准军人”,只有排以上干部和炊事班的成员是现役军人,连长和指导员还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我们虽不是正式军人,可连里对我们的要求很严,从起床、操课到学习、训练,“一日生活”都严格按照新兵连的标准。开始虽苦一点,可不出一周,我们也就渐渐适应了,并开始有了“苦中有乐”的感觉。

  那天下午,师部来了三辆带帆布篷的“大解放”,连长一声哨响,命令我们登车到师部。当我们走进师部一间大房子时,大家都惊呆了:20多个大圆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和白酒,我们这些学生哪见过这种场面?他们热情地请我们一一落座后,师长裴飞正便举起酒杯,微笑着致辞。当师团首长一个个走到我们桌前向我们敬酒时,我们酒未沾唇,心先醉了,哪里还想得起一句得体的致谢话!

  我们十一连的主要任务是种水稻。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刚放过水的处女田上,早晨还结着一层冰。因为“育秧一早三分秋”的缘故,连里还是按照当地的习惯,春节刚过就开始整地育秧了。整地的第一道工序是“踩田”,就是用双脚把水田里的泥土块踩碎踩匀。当连长带领我们来到田埂上时,望着田畦埂上的冰碴,我们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这时,只见连长、指导员和3个排长没说一句话,只是微微一笑,就毫不犹豫地挽起裤腿,争先恐后跳进冰水中。连长跳进水中后,还一个劲地说“爽”。看到这情景,我们这些“准军人”深感自愧不如,脸上发烧:解放军的实际行动分明就是无声的命令啊,我们岂能输在“接受再教育”第一课上!于是,一个个像过年下饺子一般,扑腾扑腾地跳进水中,就连个子最瘦小的女生小李,也咬紧牙关跳进水中。收工的时候,细心的指导员发现六班的李文龙在水里干了半天活,却始终没有挽起裤腿,任凭裤管泡得水湿,他眉头一皱,命令李文龙收工后到他的办公室。李文龙战战兢兢走到连部,指导员亲手把他的裤腿挽上去,只见李文龙的脚踝处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疖疮,已经化脓,本来包着的纱布早被冰水泡掉了。指导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面叫卫生员为他包扎,一面严肃地批评他“不爱惜身体”。下午上工时,指导员在全连面前公开了此事,先表扬再批评。无论是热情的赞扬,还是“严肃”的批评,在我们这些“准军人”看来,都是沉甸甸的关爱啊!

  部队对我们这些“准军人”的关怀表现在方方面面——

  记得,一个同学在浇稻田改畦口时与一位营长为水发生争执,裴师长竟在全师大会上让这个营长当众站起来,并当着上千官兵的面,对这个营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同时还表扬了这个同学的积极负责精神。

  秋天到了,稻田开始由绿变黄。为了打好秋收的战斗,连里休整一周,并让近处的同学回家看看。连长送走一拨拨探家的学生回到连里,看见我一个人闷闷不乐地蹲在宿舍前的田埂上掉眼泪,就找我谈心。当他得知我母亲刚刚去世、我瞒着连里没有请假回家为母亲送行、家里因给母亲看病而欠下累累债务时,他在一次晚饭前全连集合时,以表扬我“安心军营锻炼”为名,看似无意中却把我家的困难处境向全连公开了。这样一来,我顿时成了全连的救助对象。连续几天,有直接把钱压到我枕下的,有托党支部转交给我的,还有的同学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打听到我的家庭住址,把钱寄到了我的家里。那时,我们大学生的工资每月才43元,加之大家刚挣钱几个月,谁不需要钱用呀。然而,“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多少人向我伸出援助之手。只短短半个月,我和我家共接到不知名的捐款600多元。直到“大学生十一连”完成历史使命要解体时,连里还存有向我捐献的200元钱(我一直怀疑:这些钱是不是连长、指导员自掏腰包的)。指导员亲手把这些钱交到我手里说:“别管这些钱是谁给的了,反正是全连官兵的一点心意,收下吧,它会让你记住咱们这个‘准军人’连队的!”

  是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准军人”十一连的岁月。这不,我用“十一”的谐音“石翼”作笔名,在军报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并使用这一笔名至今。我还以在“准军人”生活期间发表的报道和文章为“入门证”,在“大学生十一连”解散时被吸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后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一个新闻干事成长为一名编辑,主编,直至退休。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里,我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每用这个笔名发表一篇文章,都会想起我在“大学生十一连”的岁月,想起我的“准军人”生涯。

  “准军人”生涯的十一连哟,你承载着我多少难忘的记忆,凝结着多少浓浓的官兵情、同学情、军旅情!

(来源:解放军报)

图片聚焦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人民时评)
  2.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3.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公告
  4. 在新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5. 全国政协委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