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人
感受广州军区某工兵团排爆官兵的热血担当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王黎明 杨 成
英勇的排爆官兵。张正举摄
阳光沙滩,碧海蓝天,南国某靶场一片风光旖旎。但在此驻扎的广州军区某工兵团“应急抢险先锋连”官兵,却无心欣赏美景,一场排爆战斗正在紧张进行。
一回回勇闯排爆场,一次次出生入死。在英勇的排爆官兵背后,有着怎样的艰险与困苦、忠诚与勇敢、辛酸与不易?请随记者一起,去探寻发生在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25公斤的搜爆服,36公斤的排爆服,“厚重”是这些作业服给人的第一印象。
绑腿、束腰、戴盔……尽管动作熟练,再加上两名战友的协助,中士江辉华穿上这身“铠甲”,还是足足用了5分钟。检查完穿戴后,他蹒跚着走向未爆弹。
臭烘烘、黏糊糊,外面裹着黄土,里面结着盐斑,“脏”是这些作业服给人的第二印象。
“洗了难干,吸水更重,就没法干活了。”下士刘攀向记者介绍。
虽然不能经常洗,可每天面对30多摄氏度的高温,哪次作业“铠甲”不被官兵的汗水浸透?虽是又脏又重、热得人都透不过气,可官兵们却争着抢着要穿上它。
上等兵张海清是第一次参加排爆,连队出于安全考虑,安排他到炊事班,负责伙食保障。一心想上排爆场的张海清,接连写了3封申请书,终于如愿穿上排爆服。
军人的心从来就是用忠诚浇铸而成的,即便是撕破了、揉碎了,片片也是对祖国的忠诚。是什么让他有“福”不享,偏要以身犯险?“不穿排爆服,不搜几枚弹,岂不是白上一回‘战场’?”这是张海清的自白,更是所有连队官兵的心声。
“3号地区发现一枚未爆弹,请求排除!”对讲机里传来的消息,让排爆组官兵们精神一振。可一来到现场大家却有些吃惊:一枚高炮弹锈蚀严重,引信已处于战斗状态,随时可能爆炸!
经过讨论,最佳方案很快出炉——就地引爆。连长张贵杰反复查看地形后却迟疑了,未爆弹紧挨着老乡的一片荔枝园,如果就地引爆,爆炸冲击波会把临近的数棵果树损毁;如果把炮弹挖出来转移到安全地方再引爆,则又风险太大。
“炸吧,几个小树不碍事,安全最重要。”进退两难之际,果园主人张老伯的通情达理,似乎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老乡同意,我们就可以牺牲他们的利益?遇到危险,我们就可以临阵退缩?”张贵杰再三思虑,决心就此定下。
“连长,让我上!”“你经验少,还是我来!”大家争了起来,不怕危险,就怕在危险面前退缩!
任务最终被四级军士长童建海抢走。看着他一点点刨出炮弹、搬运转移、安装炸药、固定雷管、铺设线路,大家在安全区里屏息凝神,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一声巨响,险情排除。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颗迎难而上的心,官兵保住的不只是荔枝树,还有那句“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的誓言。
来到指挥帐篷,正巧遇到三级军士长陈勇排弹归来。陈勇当兵16年间,数十次出色完成危险任务,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上留下了7处大小伤疤。他打趣地说,那是从“阎王”眼皮子下抢来的勋章。
去年底,服役期满的陈勇面临走留,好几家地方爆破公司向他投来橄榄枝,许诺丰厚待遇,可他还是恋恋不舍。得知连队要赴外地执行任务,他毅然随队出征。
经过团里反复向上级申请,陈勇选取三级军士长。军衔还没来得及更换,便又受领新任务,他即刻赶到任务地区,担任团里的首席排爆手。
其实何止陈勇,这里每一个老兵的故事都耐人寻味。推土机操作手、四级军士长宋海涛、装载机操作手杨帆……为了使命任务,他们青春无悔、勇往直前。
“这些老兵技术过硬,很多地方公司抢着要。”张贵杰欣慰地说,“可他们仍坚定地选择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