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加速推进后备力量 建设转型发展

2016年03月18日08:57 | 来源:中国军网
小字号

习主席明确提出,把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作为2020年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以民兵预备役部队为主体的后备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顺应改革大势,以强军目标为牵引,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在全面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中,努力提高支援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机制改革

转型发展,体制改革是保证。当前,军委国防动员部的成立,从战略层面加强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领导,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从总部到县(市、区)的多级领导管理体制。上篇文章已做好,下篇文章则迫在眉睫。持续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体制改革如箭在弦,必将引领后备力量建设整体转型。

强化军委集中统管体制。军委国防动员部成立后,单设民兵预备役部队局,总管全国民兵和全军预备役部队的建设与使用,必将有效破解民兵预备役部队自成体系、分散建设的矛盾难题。当前要在军委国防动员部统一领导下,按照“十三五”规划布局,强化民兵预备役部队集中统一领导,切实把上下领导体制联起来、把军地力量合起来、把重大工作统起来。

完善军种供需对接机制。《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明确,优化预备役部队结构,压减民兵数量,调整力量布局和编组模式。可以预见,支援保障陆军作战后备力量比例将逐步减小,支援保障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作战的后备力量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为此,要结合民兵预备役体制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国防动员部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健全理顺各军种与省军区系统后备力量供需对接机制,各军种提出后备力量建设需求,省军区系统自上而下逐级落实编组、训练、管理及保障任务,实现为谁建、谁来建、建什么的有机统一。

健全军地联建共享机制。我国以民兵预备役部队为主体的后备力量建设资源在地方,使用权限却在军事机关。长期以来,这种建用分离体制严重影响了地方党委政府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在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中,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整合应急应战资源,健全军地共享联建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优势互补的原则,编实建强一支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的后备力量。

构建中国特色后备力量体系

转型发展,力量体系是核心。推进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应紧紧围绕后备力量新使命新任务,抓住平时急需、战时倚重的重点力量、新质力量,以关键求突破,引领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发展。

海上后备力量。海上民兵担负着长期维权、常态维权、应急维权的一线任务。沿海城市和濒海地区应按照具备遂行常态宣示主权、海上侦察警戒、配合维权执法、海上救援救护、支援保障作战等任务能力要求,落实人员、装备和经费,切实做到编实训实用实、能用好用管用。

边防后备力量。民兵预备役人员具有就地就近、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在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边防情报侦察、边境封控、维稳处突、支援保障、机动防护等队伍建设,健全组织、配齐装备、加强训练、落实保障,提高遂行维稳戍边任务能力。

城市防空后备力量。民兵预备役防空力量,作为联合防空力量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点线面结合、打防消一体,现役和预备役防空力量相衔接的要求,统筹规划、系统建设。我国首都防空区和其他重点人防城市,应按照联合防空要求,推进民兵与预备役防空力量一体化编组、训练、保障与使用。

过境保障后备力量。针对海上、边境等不同方向军事行动,过境地区应有重点加强相关保障队伍建设,保障军队顺利机动过境。重要交通沿线地区,应有重点加强警戒巡逻、交通运输、物资油料保障、装备维修、机动防护等后备力量建设。

新质后备力量。主要瞄准新领域特殊作战任务需求,加强新质后备力量建设。应高度重视吸收民间网络、计算机、电子等高技术人才,有重点地编组管理好情报、侦察、电子、心理等领域高新技术人才,着力提高舆情引导、科技支前保障能力。

常态应急后备力量。近年来,民兵应急力量在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应急反应、抢险救灾、重大活动安保等任务中表现出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各地普遍采用省建大队、市建营、县建连、镇建排、村建班组的组建模式。应按照任务常态、队伍专业、建设规范的总要求,统筹处理好与其他队伍之间的关系,着力打造一支精干可靠管用的民兵应急队伍。

(责编:单清伟(实习生)、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