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银幕上的“红流”:长征题材电影知多少【2】

2016年09月27日08:5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细节诠释的历史景观

在当下的文化消费结构中,年轻观众无疑是市场的主力,这对主创们的历史想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觅历史的缝隙,突破刻板叙事的印象,想象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生发怎样的想象,是艺术家的本事。这个想象,不仅仅是虚构人物和故事的能力,更多是用动人的细节填充和重构历史的能力。大历史真正动人处,往往是细节的力量。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的观众,都不会忘记那个红衣小女孩,当辛德勒在被纳粹焚尸的犹太人中看到那件红衣,特写镜头是以怎样动人的力量传达着刻骨的愤怒和悲伤!这就是动人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富含隽永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而在长征题材电影中,这种富于意味的动人细节相对还比较少,编导者更多在自然艰险、战争场面、人物性格上用力,对细节的精心营构略显不足。然而,八一电影制片厂即将上映的《勇士》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在细节设计上的匠心独运。影片将几个重要镜头,都给了一个特殊装备——识字板。故事开场时,人物还没有露面,镜头就对准了每个战士背后挂着的识字板,识字板上写着“农民”“爹娘”“家乡”等简单朴素的字词。急行军到了关键时刻,团长要求战士们轻装前进,镜头聚焦静静卧在地上的写着“决心”“困难”“坚持”“无畏”“信念”等字样的识字板,而后,一只只脚从“困难”上踏过去。影片结束时,红军渡过了大渡河,毛委员将一块识字板挂到前边战士的背上,上书“红军”二字。政委则教一个小战士念另一块识字板——“革命”。这时,许许多多的识字板,挂在了不同战士背上。“土地”“家园”“钢枪”“正义”“生命”“未来”“民主”“民族”“国家”“光荣”“牺牲”“理想”……镜头在这些字样上一一摇过。这3次对识字板的细节刻画,巧妙交代了战士们的出身和参加革命的因由,侧面渲染了他们不怕困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且策略地表达了他们的革命信仰和终极目标。《勇士》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重述被淡化了,而长征精神则在小小的识字板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深刻表达。

(责编:王璐佳(实习生)、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