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征文化到强军文化,又是一次“长征”【3】
(三)
我军军事文化走向成熟与升华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在战火中升华。
长征,是我们党领导红军应对一系列军事考验、战火洗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在军事领域得到全面展开和生动体现,昭示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正确道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它紧紧围绕为国家、民族、人民英勇奋战的崇高使命,形成独特的军事文化精神。包括:胸怀祖国和民族大义,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作风,心系民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在此基础上,完成自身一系列军事理论、军事战略、军事组织形态变革,显示了中国军事变革的伟大潜力,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军事变革在反复挫折、整合中实现了新的飞跃。
苦难煎熬的生命历程会使人更加醇化,尖锐复杂的斗争考验会使人更加干练,这无疑是时代塑造历史使命担当者的文化契机。正是长征,使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并使之凝结成历史上全新的军事文化。当年,面对红军长征后严重减员,周恩来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事实证明,经过长征考验的指战员不仅在实际斗争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而且有了丰富的战争经验。红军人数虽然减少,但革命力量却得到了极大增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在政治主张和军事策略等方面更趋成熟。这一点,无不在日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伟大解放战争中,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四)
实现强国强军梦想的巨大精神财富
长征以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以其超越时空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告诉世人,长征属于人类历史上这样一类事件:即使经过漫长岁月,依旧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视为一座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伟大精神力量托起的文化丰碑。这样的文化丰碑,在鲁迅看来,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在斯诺看来,是炽烈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在蒙哥马利看来,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正因如此,当人类迈入21世纪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把长征选入公元一千年至公元两千年间深刻影响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100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认为它深远影响并鼓舞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改变,以及对生存样式的崭新创造。
今天,在新的征途上,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长征文化,始终是我们强国强军、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财富。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深入思考我们当初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接受思想洗礼,以利于更好前进。从历史看,我军军事文化总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不论战争时期前线的搏杀牺牲,还是和平繁华时期的寂寞承受,无不是勇立时代潮头、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高地。
继承,就要尊重历史,坚持包括长征文化在内的我军军事文化优秀传统,坚持扎根军事实践的深厚土壤,把反映时代发展进步和思想文化元素融入军事文化,努力拓宽军事文化的国际和战略视野。真正的继承,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日新者,久而无穷也”。今天,中华民族和中国军队尤其需要创新精神。在继承和创新中,展现先进文化和军事知识的引领作用,彰显科学理论和军事思想的指导作用,不断增强整个民族和军队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面向世界赢得战略优势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实现战略目标。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倦客新丰》中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从长征文化到强军文化,让我们更加清晰看到,“打造强军文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化长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成就伟大的军人。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12日 05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