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歼-20“暂不外销”背后,多少名字无人知晓【3】

荞皮
2016年11月06日10:40 | 来源:中国军网
小字号
原标题:泪奔|歼-20“暂不外销”背后,多少名字无人知晓

  (三)

  1946年3月的东北通化,春寒料峭。

  冰天雪地里,年轻的士兵在寻找一辆马车。他们要做一件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事:跟马车的主人交换从日军遗留飞机上拆下来的轮胎。

  就是在这样东拼西凑飞机零件和航空器材的过程中,我们有了自己的航空学校。

  中国空军的艰难成长,跟这个国家的艰难复兴一样,跟我们每个人的日渐成熟一样,充满了各种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坎坷和挫折。

  1996年第一届珠海航展,国内外的参观者围着一架强-5飞机好奇地打量。这款被军迷亲切称之为“小强”的强击机,那时已经超过40岁。同样大龄的,还有被中国“改出血”的歼-7系列。

  歼-8Ⅱ,那时候叫“空中美男子”,很长一段时间,军迷们从各种渠道把关于歼-8Ⅱ改进的消息“扒出血”,为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欢呼雀跃。

  老飞机修修补补之间,一架叫作歼-10的陌生战机,其照片在各大论坛里传播。

  真的有这架飞机吗?军迷间爆发过无数次争论,一些人执拗地相信,歼-10快来了;而另一些人同样固执地认为,那是天方夜谭,压根儿没有什么歼-10!

  人们想到了传说中那架造型前卫却遗憾夭折的“歼-9”,它吹过了风洞的风,却没有见过天上的光。

  人们想起了它那对可爱的“小鸭翼”,有人善意地说,或许,同样带着一对“鸭翼”的歼-10,不过是中国军迷梦中的美丽幻想。

  那个争取到歼-10项目的老人宋文骢,被人挖苦为拿着“5分钱就想上长城”。我们不知道,当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参与的“歼-9”下马时,是不是在某个深夜悄然擦拭过脸上的泪滴。

  但不管旁人的眼光如何,他和他的同事,坚持要突破技术瓶颈,倔强地为歼-10植入这对灵巧的“小鸭翼”。

  这个老人甚至把自己的生日都改成了歼-10首飞的日子,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大国重器、以命铸之”的含义。

  今年3月,老人去世了。回忆起与老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曾任歼-10项目总工程师的薛炽寿几度泣不成声!

  人们不会忘却那个背影,那两个白发苍苍老人在“黄皮”歼-10旁留下的眺望。

  人们也不会忘记,歼-10首飞试飞员雷强走下飞机后,在众人簇拥下的泪流满面!

  是啊,太难了,中国航空人的每一步,走的都太难了太难了……

  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时!还有什么表达,能比眼泪更直接?

  11月1日,在珠海的天空中,在造型科幻的歼-20身上,我们又见到了那对可爱的“小鸭翼”。

  它证明了一件事——中国人的翅膀,真正硬起来了!

  这一刻,我们不该忘记那些人和那些事!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