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军:军事变革大潮的“瞭望者”【2】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紧盯军事变革大潮的“第一个浪头”
荣获终身荣誉的底蕴来自何处?
“因为张占军始终紧盯军事变革大潮的‘第一个浪头’。”该部副部长刘仁献给出了答案。
军事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使命是为打赢未来战争服务,而对未来战争形态的认识判断,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张占军敏锐意识到,制信息权开始左右制空权、制海权,启动我军信息战问题研究刻不容缓。
创新,必须先人一步。在主动投入研究的同时,他在全军报刊中率先创办了信息战研究专栏,接连发表《努力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战理论》等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信息化战争论》《论信息中心战》专著。其中有关信息化战争发展阶段的论述、关于信息化战争制胜机理的分析,被多所大专院校写入教材。
创新火花源自实践碰撞。
某新型机械化部队建设是陆军转型的一项重大工程。2009年,张占军担任该部队装备建设仿真实验评估军事规则设计课题组长。为搞清部队应该建什么、怎样建的问题,张占军四处调研,地处大漠戈壁、边陲海岛的军营都留下他忙碌的身影。
最终,由他牵头设计的方案,在全军首次提出了6个装备效能评价指标,形成了120余项描述装备效能的量化评价标准,创制了8个阶段计算机仿真交战行动规则和流程框图,构建了4种复杂环境下装备效能修正模型……自此,装备作战运用效能分析难题和部队作战能力量化评估问题有了更加贴近实战的“参照系”。这项创新成果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现在,很多科研单位组织大项课题和项目评审都指定张占军,理由就一个:放心!
放心背后,是张占军交出的一份份成绩单——推出《机动防御论》专著,对我军防御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提出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战理论体系的观点,对我军信息作战理论构建进行了有力推动;提出“直达作战”构想,对我军战法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打造人才集聚的思想高塔
2011年,从《军事学术》编辑、副总编辑一路走来的张占军接任总编辑,甫一履新便立下了“一个第一、两个一流”的标准——在全军军事理论期刊中永争第一,把一流作者、一流理论成果组织和吸引到刊物中来。
这就是张占军的诗和远方——利用《军事学术》杂志这一平台,收集军事思想的“散珠碎玉”,汇集理论创新的思想火花,网罗全军顶尖军事研究人才共同谋战研战,把《军事学术》打造成人才集聚的思想高塔。
一流的刊物需要一流的编辑。张占军身体力行,执笔撰写所办期刊重要评论员文章;作战理论上有学术争议的重要问题,自己撰文解析定位。为聚焦重大现实问题,他在杂志开设“做客学术厅”专栏,汇聚知名专家和领导同志专题研讨重大问题,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
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选题?如何把有价值的选题写成论文?这是张占军下部队经常有官兵提出的问题。
对此,他把自己20多年的治学体会,整理为一部近40万字的写作教程,结合实践概括出在训练实践中归纳、在理论矛盾点中发现、跟踪局部战争捕捉等10条发现论题的方法,形成了军事理论研究的系统方法论。由于该书具有很强的“实战性”,被上级有关部门指定为研究生参考教材。
写得出、讲得好、研得透,张占军先后150余次被军委机关和院校、部队邀请授课,为基层官兵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拨灯引路。
任征宇,是当年他指导帮带过的一名年轻参谋。他从张占军身上领悟到了理论的力量,多年致力军事理论研究并用于部队实践,不时发表论文论著。理性思考与埋头苦干“双轮驱动”,这位参谋很快走上了师级领导岗位。
人才聚,刊物兴。如今,《军事学术》已从全军近300种军事学期刊中脱颖而出,荣获军事学核心期刊、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首届解放军出版奖期刊奖。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2016年底,59岁的张占军在站好《军事学术》总编辑最后一班岗的同时,仍然承担着“联合作战若干前沿问题”等重大重点课题科研攻关任务。
不忘初心,逐梦胜战。年近退休的张占军,又一次向军事理论创新的学术高地发起冲锋……(李金海、包国俊、邵龙飞)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