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老兵来信】之九

第一代高原雷达兵:战士站岗被冻僵雪埋

2017年07月18日13:20 |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小字号

作者王贻伦。(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王贻伦和战友合影。(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王贻伦近照(照片由作者提供)

1962年底,在边境战争爆发的关键时刻,空军部分官兵奉命紧急调赴西藏,组建空军拉萨雷达营和高射炮独立营,在空军拉萨指挥部的领导下投入战斗……

战争胜利后,为保卫边界安宁和领土完整,中央军委决定让相关部队继续留守,长期建设和保卫西藏。为更有效地确保西藏领土、领空安全,上级机关决定在雪域山顶建立一只天眼——米拉山雷达站。

米拉山雷达站海拔高,氧气稀薄,常年冰天雪地,环境极其恶劣。

科学家们断言:“人类到了海拔4500米以上,将无法定居生活。”而我们雷达站所在的米拉山顶海拔高达5384米,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雷达站。革命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和我的战友们当年就这样在一步三喘的恶劣环境中战斗、生活。

接到命令后,我站30多名指战员,克服山路险峻、冰雪路滑,用肩扛、拖拉的方式把整套设备安全运送到米拉山顶。大家在指导员丛树发和站长的带领下进行装机、开机调试,及时准确地向拉萨指挥部和上级机关报告、发送藏区的空中情报,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和褒奖。

战友曹德海是名上海兵,进入阵地当天恰遇暴风雪,气温骤降至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之间。当时许多战友因严重的高原反应爬不起来了,曹德海宁愿自己多吃苦,在齐膝深的雪地里坚持替多人站岗长达7小时,由于过度寒冷缺氧,他冻僵倒地,被大雪掩埋。站长半夜查哨不见站岗人立刻召集全站寻找,班长秦辉寿带领大家在岗哨附近用手扒雪,最后在厚厚的雪中扒出冻僵的曹德海,把他抬回帐篷,用雪给他擦身活血。秦班长干脆脱光衣服贴在曹德海身上给他暖身,曹德海慢慢地苏醒了。曹德海因此被大家评为雷锋式的好战士。

雪山顶上没有水源,生活用水极度缺乏。需要开大卡车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山沟里,用镐刨铲挖冰块拉回雷达站存放在大木桶里,烧热化冰成水才能使用。

由于雷达站海拔高、氧气稀薄,水烧到70摄氏度就开了,又没有高压锅,蒸馒头时发不起来,做米饭也总是夹生的,又没有新鲜蔬菜吃,很多战士因此得了胃病。

在这里,挨冻受寒更是家常便饭。高原雷达站是初建新建单位,没有营房,住宿就是在棉帐篷里。几个月后,上级关心我们的生活,特地给每人加发了一个睡袋,晚上御寒稍好一些。但是,由于夜晚呼出的气体会在睡袋口结成冰霜,早晨醒来后,脑袋一动就会感到脸颊冰凉。

由于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多数战友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常年生活在皑皑白雪中,强烈的紫外线会刺激人的眼睛导致视网膜损伤,很多人因此患上了雪盲症。战友曹德海在一次执行野外作业任务中,由于在雪地暴露时间太久,受强烈的紫外线伤害,得了严重的雪盲症,双目疼痛看不到东西。我作为卫生员想方设法给他治疗,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慢慢恢复了视力。

严重缺氧的高原环境还刺激人体产生自动代偿机制,大量增加红细胞携带氧气以满足人体正常需要,所以患高原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人较为普遍。我们雷达站多数人员的血色素都在24-28克(正常男性12-16克)。雷达操纵员张丰的血色素高达28克,慢慢地血压升到180mmHg以上,经常感觉胸闷、心慌、气短,最后经西藏军区拉萨总医院确诊为高原高血性心脏病,不得不换到海拔低一些的拉萨雷达站工作。

不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如何艰苦,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了西藏边防和领空的安宁,革命战士们始终不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英勇顽强地常年坚守在雪域山顶。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这就是我们第一代高原雷达兵的真实写照。(作者:王贻伦)

(责编:邱越、闫嘉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