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对话空军雷达兵某旅旅长曹开富——

我们凝望天空,祖国注视我们

2019年11月20日10:0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朝霞初映,空军雷达兵某旅官兵调试设备,守望空天。焦义宝摄

空军雷达兵某旅旅长曹开富

 

夜幕降临,曹开富站在山顶上凝望着夜空。

身为空军雷达兵某旅旅长,曹开富无比熟悉他脚下站立的山头,无比熟悉他仰望的夜空。

“春夏秋冬,山头的风景不一样,头顶的星空也不一样。”这位有着30年军龄的雷达老兵,早已习惯了这种凝望,也习惯了从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凝望中“寻找不一样的风景”。

目光敏锐了,才能寻找到不一样的风景。某种意义上,雷达兵的“风景”闪烁在不断刷新的一方方屏幕上。

那是一个个由精确数据组成的线,以及这些线相连叠合而成的网。这些电磁波交织而成的线和网,便是雷达兵守望祖国领空安全的“目光”。从黄海之滨到戈壁荒漠,再到雪域高原,曹开富和战友们的目光,汇聚在无数凝望天空的“目光”里。

凝望天空,守望祖国。无论是人的目光,还是雷达的“目光”,曹开富都将这种凝望看成是一种锤炼。

都说高处不胜寒,此时此刻,锤炼曹开富和战友们的,不仅有山顶的高和寒,还有夜幕里山脚下万家灯火的暖。

“你看那万家灯火,多像无数双看着我们的眼睛。那是父母妻儿的眼睛,也是无数家乡父老的眼睛。” 曹开富说,“我们凝望天空,祖国注视我们。”

“要有出息,长大了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一路穿越车流拥堵的街道,驶过熙熙攘攘的闹市,来到空军雷达兵某旅官兵驻守的山脚下,已是华灯初上。

汽车沿山路上行,拐了一个又一个弯,上了一个又一个陡坡,我们终于来到山顶上。沿着山坡而建的雷达站营区和阵地,渐次出现在眼前。

30年前,还是新兵的曹开富,上山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当时“几乎是闭着眼睛,不敢朝下看”。如今这条路,曹开富“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掌纹”。

路,越熟悉就越感到近,越陌生就越感到远。

30年前的这个山头,对于曹开富来说,不仅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是十足的远方。

曹开富一口“东北腔”,谁也想不到他出生在江西的鄱阳湖边。从小到大,他的世界,“除了头顶的一片蓝天,就是眼前的一片湖水”。

高中毕业那年,在县城造船厂工作的父亲想让曹开富到船厂工作。但曹开富始终记着母亲的一句话:“要有出息,长大了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那年,一心想要“走出去”的曹开富报名参军,拿到了空军部队的入伍通知书。

启程去部队,曹开富第一次坐轮渡。看着船头犁开湖面,感受湖面上的风拂过脸庞,兴奋的他,想象着以后的路可以像眼前这片水域一样越走越宽阔。

坐火车,倒汽车……历经7天抵达东北某边防雷达站,站在山顶的曹开富,视野里一片雪白。

新训后分配下连,曹开富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这里离家挺远,我们的职责是踏踏实实给祖国看好天空。妈妈想我的时候抬头看蓝天,儿子和您看到的是同一片天。”

尽管家信写得豪情满怀,但漫长的北方冬季,无时不在考验着这位第一次出远门的南方兵。家乡的湿润空气,似乎永远也吹不到北国。即使在地图上,从家乡到雷达站的距离用一个标尺就能丈量,曹开富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遥远。

下连后,曹开富干的是雷达站最苦的油机员。他的味蕾和肠胃逐渐适应“白菜、土豆、萝卜”这“老三样”,双手皮肤也在每天的揉搓中,适应了擦油机的洗衣粉的“杀伤力”。有时任务紧急,他白天黑夜“连轴转”,能睡个囫囵觉都是奢侈。

“雷达站的岗位看重技术,提高本领才能有出息,有出息将来才能走得远。”老班长的这句“老生常谈”,在曹开富心中唤起无穷干劲。多年以后,回望成长历程,曹开富常常感慨,“有出息,走得远”是他人生的励志关键词。

两年后,曹开富再一次走向远方——他考上了原空军雷达学院。这一次,曹开富的心情大不相同:当初离开家,只是一种单纯的兴奋;这一次离开雷达站,兴奋里还有着一种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

那是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爆发不久。战争作战样式的变化给曹开富和战友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学三年,他利用假期上高原、下海岛,有机会见识了一些“既一样又不一样的雷达站”,对教员的这句话更加感同身受:“高山海岛之巅有很多雷达站。一座座雷达站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守望祖国天空的天网。”

军校毕业,曹开富回到老部队,申请去了一个更偏远的雷达站。此后,他的人生辗转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山头,直到成长为雷达兵某旅旅长。

30年雷达人生,无数次用电磁波的“目光”凝望祖国的天空,在老母亲和老班长眼中,有出息的曹开富,越来越对“远方”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很多时候,让你抵达远方的,不是离开,而是坚守。”

“当上雷达兵,能坚守多久就守多久”

如果将曹开富的人生分为上下两部,上半部是“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下半部就是“能坚守多久就守多久”。

作为雷达老兵,曹开富这样评价自己的军旅生涯:“很简单,就是守好一个又一个山头。”

在曹开富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雷达站点布防图。地图上,那一个个山头,记录着他的青春岁月。

30年前那个夏天,在曹开富的记忆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寂寞的”。整个大山都是寂静的,不说话的时候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至今,他清晰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兵去喊山时的情景:站在山巅,山风呼啸,他朝着对面起伏的群山,使出浑身力气大喊一通。

后来,他越来越明白当时老兵对他说的那句话,“凡是能喊出来的事,那都不叫事”。

雷达兵的青春注定是寂寞的。置身山顶,城市的繁华尽收眼底;仰望蓝天,头顶的航班往来穿梭。对于曹开富和他的战友来说,这份繁华和繁忙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

那年大雪封山,雷达站连续几个月与外界“失联”,家人朋友杳无音信,曹开富习惯了每天对着夜空数星星。也是在那年冬天,他学会了抽烟。

那年春节,曹开富坐在山头一根一根地抽烟。一包烟抽完,他站起身,把脚下的一片烟头踩灭,朝着家乡的方向望了一眼,转身朝阵地走去……

曹开富的成长,是许许多多雷达兵故事的缩影。坚守在山头上,他们成为男人,成为父亲。

1994年,曹开富的女儿出生了。那天,作为值班长的曹开富,眼睛一刻也没离开监测屏幕。换班回到宿舍,站长告诉他,家里打来四五个电话。着急之际,电话又打过来了,母亲的声音穿越几千公里冲过来:“你媳妇要生啦!”

那一刻,喜悦至极的曹开富,用脑门一下下磕着宿舍的墙壁,泪水涌了出来。

那一刻,通过电波,相隔几千公里的两个“家”融为一体,和眼前这位已成为父亲的雷达兵,一起定义着何为坚守、何为奉献、何为责任。

“家站”,是曹开富对雷达站的称呼。在曹开富所在的雷达兵某旅,10多个雷达站分守在一个个山头,也牢牢驻守在曹开富的心头。它们,早已成为曹开富生命中最重要的坐标。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家站”,就是奔波在“去家站”的路上。

曹开富的头上至今留着一道伤疤。那伤疤,是他坚守山头留下的印记。

那年冬天,雷达天线出现故障。再过1小时,民航班机将要在山下机场降落。腹泻数天的曹开富,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听到上机的铃声响起,时任雷达站站长的他,本能地撑起身子去往阵地抢修天线。

最终故障排除了,飞机平安降落。长舒一口气的曹开富,这才感到刺骨的冷风飕飕地割在脸上。他眼前一黑,一个跟头栽了下去……从此,他的后脑勺永远留下了一道伤疤。

留着寸头的曹开富,有着褐红色的皮肤,眼角印着鱼鳞一样的干纹,眼睛映射着细砂一般的晶亮……其实,细细打量曹开富身边的每一位战友,他们的脸上,几乎都能看到岁月和山风共同打磨的这层“包浆”。

今年,曹开富在部队度过了50岁生日,这也是他当雷达兵的第30个年头。在山头度过的许多个生日里,有这样一幕定格在他的记忆深处——

1998年1月27日一大早,值了一夜班的曹开富摘下耳机,揉了揉发麻的大腿,舔舔干涩的嘴唇,走出阵地值班室。指导员杨涛叫住他:“站长,今天是啥日子?”

曹开富傻傻地看着他,杨涛乐了:“今天是你的生日。”说着塞给他3个用红笔描绘的“眉开眼笑”表情的煮鸡蛋。那3个鸡蛋,曹开富吃了1个。他把剩下2个鸡蛋放在宿舍里,一直舍不得吃。

今天,再向记者描述那几个“眉开眼笑”的煮鸡蛋时,曹开富的眼眶微微发红:“坚守有寂寞也有快乐,有些滋味,只有雷达兵自己知道。”

五十而知天命。曹开富越来越觉得,为国坚守山头,是使命,也是天命。

“当命运和时代紧密相连,我们必须担得起这副担子”

“报告旅长,我回来了!” 下士张明飞昂首站在旅长曹开富面前。

这一刻,曹开富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他拍着他的肩:“好样的!不愧是我带的兵!”

今年10月1日,国庆70周年大阅兵,作为预警雷达方队的一员,雷达兵某旅下士张明飞保障空军新一代预警体系的骨干装备,驶过天安门。

那一刻,是空军雷达兵难得的高光时刻。

那一刻,千里之外,曹开富目睹直播画面,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有人说,蓝天是空军的舞台。而雷达兵总是默默坚守在这一舞台的角落。

201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北方寒风凛冽的山头,曹开富指着繁忙的雷达阵地说:“今夜不仅我们在坚守,从南海之滨到西藏的甘巴拉,有许许多多的战友都和我们一样,睁大了眼睛守护着祖国的天空。”

曹开富的微信名叫“视距”。“每次出现空情,雷达兵是最先为祖国按响警铃的人。”曹开富说,“雷达的探测视距有多远,雷达兵的思维就应该延伸多远。”

当兵30年,雷达兵的生活似乎依旧与现代文明脱节。可这30年,雷达兵的装备却跟着世界科技的潮流跨越发展。曹开富和他的战友,共同参与并见证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时刻。

“没有人能脱离时代而成长。”曹开富不止一次地对身边战友说:“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空军加速转型发展的时代。当命运和时代紧密相连,我们必须担得起这副担子。”

担当,需要甘于寂寞的坚守,更需要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能力。

那年,曹开富走马新组建雷达兵某旅旅长。刚上任,他提出打造“雷达第一旅”的口号,有人善意提醒“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满,给自己留些余地”。他却说:“第一就是军人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以此为目标,接力坚持下去,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在《走近还是远离战争》一书中,曹开富用红线标记着这样一句话:“依靠战场感知技术,实施远程战略机动,可以确保参战部队在极短时间内实现远程投送,快速部署。”

这些年,在一个个山头上,陪伴曹开富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除了那转动的雷达天线,还有一本本“硬核”军事书籍。

阅读《血战长津湖》,联系部队实际,他对如何对抗严冬的挑战有了更深的思索:战场的经验都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

《胜者思维》是他正在读的书。在书的扉页上,曹开富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使命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紧跟时代,奋力追赶。”

这几年,曹开富异常忙碌。仅今年,他就带领部队参加“红剑”等6次重大演训任务,差不多半年奔波在外,足迹遍及西北和东南。

指挥员的状态,也是一支部队的状态。

时下,互联网上“996”加班模式讨论正酣。而在曹开富所在的雷达兵某旅,平均每天有几百人次坚守阵地,值班任务“三班倒”“白加黑”。遇到情况一个电话就上阵地、上战备值班室,成为他和战友们生活的常态。

突破“视距”看未来,曹开富看到的不仅仅是差距,更有空军雷达兵的担当。在他看来,置身世界的坐标系中,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更好地脚踏实地、冲锋向前,成长的每一步才更值得喝彩。

(责编:实习生(凌博)、王政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