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干休所老干部不了“雷锋情”

2019年03月05日09:11 | 来源:中国国防报
小字号

宣传小组成员在一起研读写作雷锋的书籍,交流学习感想和体会。尤立峰摄

这是一个与雷锋结缘的群体:上世纪60年代,他们最先发现和挖掘了雷锋的事迹。

这是一个追随雷锋的群体:50多年来,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他们充满怀念地写雷锋、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行走在追随雷锋的道路上。他们就是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干休所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的老干部们。

在第56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近这个群体,探寻他们的“雷锋情”。——编 者

从与雷锋结缘,他们便与这个伟大名字紧密相连——

雷锋不离口,踏着足迹走

记者见到著名军旅画家、离休干部柳青时,他正随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干休所老干部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在第79集团军新兵团作传统报告。

1964年,由柳青创作的油画作品《雷锋忆苦》参加全军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虽年事已高,但听说要到新兵团宣讲雷锋,柳青立马来了精神,说什么也要报名去。

“雷锋不离口,踏着足迹走!”该所领导告诉记者,像柳青这样薪火相传雷锋精神火种的“白首雷锋”,所里还有8人。

该干休所是一个长年坚持学雷锋的光荣集体,其中由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闻名军内外。小组成员中,有当年用快板唱雷锋的“第一人”、原军区杂技团艺术指导朱光斗;有跟踪拍摄雷锋形象的“第一人”、军旅摄影艺术家董哲;也有把雷锋形象搬上舞台的编导“第一人”、军旅表演艺术家贾六……

20世纪60年代,这些人大多在原沈阳军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们以特有的职业敏感性和神圣的历史责任感,成为第一批挖掘雷锋事迹、宣传雷锋精神的人。离休后,他们愈发意识到个人力量有限,便萌生聚拢在一起宣传雷锋精神的想法。于是,这些离休军人组成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开启人生另一段不凡历程。几十年来,先后作了600余场传统报告会。

本该安享晚年,为何还要东奔西走到各地宣讲雷锋精神?深深根植于心底的“雷锋情结”,使他们心甘情愿为雷锋放歌。宣讲过程中,宣传小组里的很多人为给工作人员减轻负担,把轮椅都带来了。慈祥亲切的笑容、充满力量的握手、睿智机敏的思维……种种细节让记者感到,对这些本来年事已高的老人来说,年龄仅仅是一个数字。“听了他们的宣讲,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力量。”课后,新战友纷纷感慨自己收获满满,建功军营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对此,沈阳警备区政委李军感叹不已:“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这群老军人,莫过于这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唯有精神与信仰的烙印,经得起时间冲刷而永不褪色——

怀揣执着心,挚意颂雷锋

“一生写雷锋的那个人,走了。”

去年3月9日,解放军原第202医院一间洁白的病房,深受读者喜爱的军旅作家、88岁高龄的陈广生在初春的清晨里永远睡去了。他是雷锋的战友,也是最早挖掘雷锋事迹、撰写雷锋系列专著的作者。

陈广生逝世后,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四干休所的官兵翻看他的最后一篇日记,瞬间哽咽。日记中,他写下当地雷锋小学书记、校长、大队辅导员的名字,并承诺:出院后一定去学校看望孩子,给大家讲雷锋的故事。这篇力透纸背的日记,记载着陈广生唯一一次没有履行的诺言,更承载着他一生笃行、宣传雷锋精神的信仰。

“到今年3月9日,广生离开这个世界整整一年了。”在妻子张赤的讲述里,陈老笑意盈盈的脸庞、朴实淳厚的身影,仿佛就在记者眼前。

“一生只做一件事,笔耕不辍写雷锋。”半个多世纪以来,陈广生孜孜不倦致力于书写雷锋故事。2002年,身患肺心病的陈广生身体每况愈下,很多人都劝他:写了一辈子雷锋,也该歇歇了。但他却在古稀之年再次提笔,决心把雷锋的事迹写成电视剧。历时一年多创作,电视剧剧本和长篇报告文学《雷锋》诞生了,成为他献给“纪念学雷锋40周年”的一份厚礼。

在书写雷锋的这些年里,陈广生也成为一个具有雷锋般品格的人。他曾留下遗嘱:“后事一切从简,一不通知亲朋好友,二不举行追悼会,三不惊动媒体。”

唯有精神与信仰的烙印,才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而永不褪色。

著名红色曲艺战士朱光斗也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人。

朱光斗曾见过雷锋3次:在台上听过雷锋的报告,台下与雷锋面对面交流过,还即兴以雷锋为主题,编过一个小段子,到部队演出。1963年3月12日,由朱光斗与范延东表演的对口快板《学雷锋》在原沈阳军区八一剧场首演,好评如潮。

这是第一个把雷锋事迹成功搬上舞台的艺术作品,一时间,电台反复播放,报纸连续报道,还被写进辽宁省中学课本与吉林省大学教材。在创作演出《学雷锋》的过程中,雷锋的事迹也深深教育、感染着朱光斗。从此,他认准一条艺术道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辈子坚持唱雷锋。

一次在辽南某部演出时,官兵在俱乐部翘首等待 “快板大王”朱光斗的拿手节目《学雷锋》。朱光斗上台,刚扬起竹板,灯光突然灭了,音响没了——停电了!这时,朱光斗不慌不忙,用曲艺行话“现挂”来稳定官兵情绪:“没有灯,停了电,大家光听不用看;停了电,没了灯,我照样给大家唱雷锋!”全场立刻安静下来。舞台上又响起竹板声,朱光斗摸黑唱,战士们摸黑听。当朱光斗唱完,官兵全体起立为他鼓掌。

即便离休后,朱光斗也始终“快板不离手,雷锋不离口,台上唱雷锋,台下学雷锋”。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生是充满意义和正能量的。

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原副部长王致新也曾是宣传小组成员,患有严重心脏病。尽管如此,离休后,他义务担任沈阳市北一经小学名誉校长,多年来,天天揣着急救盒,骑着自行车“上班”,到该小学为师生讲授思想道德课程。病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致新说:“弘扬雷锋精神是我一生的使命,我的书还没写完,一直要写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整理遗物时,王老生前的读书笔记竟有300多本。

心里装着“永不退休的事业”,是他们不竭的努力源泉。

时代离不开雷锋精神,宣讲雷锋更要捍卫雷锋——

不惧吹冷风,携手护雷锋

这些年,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成员也有苦恼的时候。

一段时间以来,雷锋被有些人歪曲和解构,从而产生了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

“时代离不开雷锋精神,宣讲雷锋更要捍卫雷锋!”一时间,宣传小组成员纷纷以原著、原创、原唱等身份站出来给雷锋正名,他们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情况,撰写回忆文章澄清事实,针锋相对地批判否定雷锋精神的错误观点,坚决维护雷锋形象。

为了批驳“雷锋精神过时论”,老干部罗木法创作18万字的《雷锋精神新论》,从时代性、先进性、民族性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就在罗木法加紧创作另一部弘扬雷锋精神的著作《心灵长城之歌》时,被查出患有晚期前列腺癌。医院通知干休所和家人准备后事,大家劝罗木法不要再写了,他却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更得抓紧写,不然怎么见雷锋。”手术后,罗木法从重症监护室一出来,第一件事想的还是创作,并以顽强毅力,在与病魔斗争中完成此书。

宣传雷锋精神有鲜花掌声,也有冷嘲热讽。但这些老干部的态度是:“你吹你的冷风,我学我的雷锋”。

有一次,老干部佟希文陪老伴去医院看病,当他们在公共汽车上颤巍巍地把座位让给一位孕妇时,旁边两个小青年讥笑说:“嘿,现在还真有雷锋!”那位孕妇被两位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坚持让老人留在座位上,老两口还是坚持把座位让了出来,车上的乘客也纷纷给他们让座。

经历过战火和风雨考验的老人,不怕自己受委屈,而是为社会道德滑坡忧虑和痛心。佟希文憋了一股劲:“越是这样,越要把雷锋宣传好!”在他倡议下,10名老同志共同策划撰写了《让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新时期学雷锋讲座》一书。为早日成稿,大家加班加点,有人累得住了院,其他同志就接过他们手中的笔接着写。

雷锋精神学习宣传小组成员原有21人,如今健在不到10人。虽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仍满怀激情坚持做“白首雷锋”。有人问,您们准备干到什么时候呢?老人们也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发现,雷锋精神永恒,践行没有句号,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赵雷)

(责编:刘金波(实习生)、芈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