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打造科研攻关的“战斗堡垒”

——记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刘玮科研团队

2019年07月03日09:11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6月初,河南省商城县鲇鱼山乡大碑村村民黄丹丹,又一次接待了从北京来的“老朋友”——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刘玮及其科研团队。

3年前,持续发低烧的黄丹丹,因恶心呕吐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经抽血化验,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等多项指标异常,怀疑患蜱虫叮咬感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连夜转诊至解放军第990医院,急诊收入感染科重症监护室。因医治及时,黄丹丹最终顺利康复。从确诊到救治,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刘玮课题组关于蜱媒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像黄丹丹一样,受益于刘玮团队研究成果的还有很多人。2010年至今,刘玮团队每年都在河南信阳和驻马店等地设立监测哨点,定期开展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获取驻地疫源地的蜱虫种类、季节消长、病原体本底等第一手数据,为蜱虫活动高峰时段严重滋扰官兵健康的蜱媒传染病提供针对性防控指导。

该团队还和第990医院成立联合医疗组,与当地驻军单位的卫生连,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联合攻关、防控和应急救治,形成“三位一体”联合模式,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该疾病早期临床诊断常规检验指标群,并成功应用临床,效果确切;确立了疾病临床死亡及临床预后的判断指标,首次通过大样本临床数据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确立了该病的最佳综合治疗方案;形成了完善的诊疗体系,大大降低了疾病的病死率。

前不久,刘玮带领团队来到陆军某野外训练场,对季节更替期需要重点注意的卫生防疫方面专业知识为官兵们进行系统性授课。针对基层常见的腺病毒、流感病毒感染等容易出现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科研人员耐心为官兵普及基本知识和防治要点。此外,他们还通过定期授课、宣讲巡诊、现场调查等方式,向驻地群众和驻训官兵普及防控知识,确保部队官兵“零发病”。

谈到团队取得的成绩,刘玮这名有着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告诉记者,研究室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从科研出发、抓工作从党建入手”,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姓军为战落实落地,将科研方向聚焦官兵现实需求,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科研创新、执行任务、服务部队中锤炼党性修养、提高能力素质。

研究室研究员方立群,自主研发的集医学地理、疫情防控、传染病源、媒介生物等多项信息于一体的军事医学地理信息系统,能根据各战区实际“私人定制”,数据全面,实时更新,成为部队行军打仗的“防病防疫指南”。

一花独放不是春。作为团队新一代“领头雁”,刘玮与支部成员深入思考,提出了“抓党建促科研,攻难关育人才”的团队发展新理念。为此,研究室党支部大胆将党性强、业务精、攻关能力突出的年轻骨干放到科研一线挑大梁,培养选拔一批创新拔尖人才担任课题负责人,使团队建设薪火相传。

1986年出生的研究员黎浩因为科研成绩突出,入选军委科技委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支持,逐渐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

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涉及大量野外现场调查工作,条件艰苦且危险性强。短短几年,黎浩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热情投入到军事医学科研中,深入西北戈壁滩、北方大草原、东北及西南森林区等地,采集蜱虫、建立标本资源库、摸清病原本底情况,筑牢了蜱媒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研究室党支部虽然只有20余名党员,但是每名党员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1962年出生的高级实验师张泮河,作为研究室党龄最长的党员,积极服从调整改革大局,被列入年度退休计划后,仍旧兢兢业业每天按时上班,每周末到实验室观察标本。今年4月的一次采样中,他发现农户家里的羊身上起了很多大泡,就把样本收集回来分析。当发现样本中的病毒后,他打电话找到养羊的人家,要求再次提取样本进行分析。没想到养羊人看到羊身上的大泡,索性把羊杀了准备卖钱。

究竟是什么病毒?人吃了羊肉会不会被传染?执着的张泮河下决心查个究竟。他先后打电话联系村支书及当地疾控中心,最终找到这个养殖户,扣留了准备出售的羊肉,采集了样本并对整只羊进行无害化处置,对周边养殖场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

用心、用力、用功,是张泮河的工作要求,也是研究室每名党员的科研追求。

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国际前沿,研究室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专业领域国际顶尖杂志,多位青年科技骨干获评军队拔尖人才、北京市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人才、国家优秀青年人才等。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他们正在打造一个科研攻关的“战斗堡垒”,向着军事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冲锋。

(责编:陈羽、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