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激励我们永远奋斗

本报记者  刘仲华  白阳  辛阳  程是颉
2021年02月09日09: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抗美援朝纪念馆内景。
  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

志愿军老战士郑起的军号。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供图

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的志愿军英雄铜像。
  本报记者 莽九晨摄


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抗美援朝英雄群雕,生动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一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志愿军将士用钢铁意志谱写的伟大英雄史诗。

背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的杨根思、和战友一道打退敌人40余次进攻的胡修道、零下40摄氏度四肢冻到毫无知觉仍想冲锋杀敌的周全弟、用身体导电接通电话线的牛保才……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以身许国

血与火铸就光与热

“当时我们团俘虏了一个美军军官,他看到咱们部队的装备,说你们部队再困难,也不能到这个程度啊。但我们就是靠着落后的武器装备,硬是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纪念馆的英烈墙前,志愿军老战士孙凯丰抚摸着墙上战友的名字,眼中含泪却目光坚定。

“中国军人似乎并不怕死。”在美国老兵对那“地狱一般的冬天”的回忆中,“巨大恐惧、震惊和不解”贯穿始终。“他们都没有皮鞋和袜子,许多人只穿单鞋,其他人的脚则裹着破布。他们的脚都冻僵了,又肿又黑。很难相信他们还能走路,但他们居然还在向面前的阵地发起进攻。”从那一刻开始,美军士兵里弗斯突然觉得“这场仗可能是打不赢了”。

这种错愕也困扰着“联合国军”第二任总司令李奇微。他曾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把军号退敌兵”的志愿军老战士郑起的军号作为一级文物被收藏。“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志愿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震慑住了敌人。”谈起当年的事迹,郑起总会这么说。

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很多志愿军战士发出“不上英雄墙,便涂烈士墙”的誓言,仅上甘岭一役就有38名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有飞机、坦克、大炮,总是狂轰滥炸。还有一种凝固汽油弹,炸的时候只要蹦出来一点凝固汽油,粘在身上扑都扑不掉,只能活活被烧死。打到第五天,一个连100多人,只剩下一个指导员带3个战士,仍然要守住这个阵地。‘有人在,阵地在!’这是我们的口号。”当年“白云山团”的副政委、90多岁的老英雄吕品回忆往事,语调依然有力。“战胜了,守住了,靠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字,敢!敢于近战,敢于夜战,敢于拼刺刀。”

为什么志愿军有如此强大的意志?——“我们来朝鲜干吗的?不就是保家卫国嘛!”志愿军老战士朱德元的一句话饱含着坚定的力量。秉持初心,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坚守初心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我没在前线作战,但在一线给战友鼓气,大家伙儿喜欢听我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今年87岁的谢长平曾是志愿军150师文工队战士,也是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建设者之一。长达75页的手写抗美援朝纪念馆展陈大纲,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赴朝复原绘制战场地图、搜集烈士遗物、奔波探访志愿军战士……他总是说:“为英雄儿女树碑立传,是我的荣耀!”

耳濡目染,谢长平的儿子谢秋麟是看着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戏剧和连环画长大的。作为丹东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谢秋麟深入改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详细采访和全面报道。“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的后代和一名新闻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凤凰山下的丹东市光荣院,“时代楷模”孙景坤老战士精神矍铄。“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但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作为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是我的爱国方式。无论命令是奔赴战场还是远调外地,我绝不犹豫。”在志愿军老战士王允祥心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一直在延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作为汽车兵,王允祥跟随部队驻扎陕西、云南、湖北等地。“作为父亲,我告诉孩子们要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不怕多吃苦,乐意多做些牺牲。”

不论是否戎装在身,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英雄们始终初心不改。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慷慨奉献自己的一切。

跨越时空

激励人民永远奋斗

“作为邱少云的新一代传人,我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出色完成抗震救灾任务,不辜负人民的厚望!”——从玉树抗震救灾一线返回营区仅12小时,邱少云生前所在连队党员突击队又赶往甘肃舟曲抢险救灾,连续奋战3昼夜,成功抢救生还者5人。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在汶川抗震救灾时,“上甘岭特功八连”在小木岭的垂直绝壁搭设“生命天梯”营救群众。灾区人民为表感恩之情,将四川省德阳市马祖镇5所中小学以“上甘岭”命名。

“作为新时代钢铁连队官兵,历史,我们不曾忘记,时代,我们绝不辜负。”“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赴高温酷热、蚊虫肆虐、恐袭频发的西非马里执行维和任务,被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誉为“防卫精英”。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自2020年10月开幕至今,已经有56万多人参观了展览,而其数字展馆的浏览量接近800万次,超过53万人在线向抗美援朝英模“献花”。在主题展的留言簿上,许多参观者都含着热泪写下了真挚的话语:

“我将永远感恩出生并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家,致敬英雄!”

“光阴流转,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奋斗!”

“我为参战的父亲骄傲,我们一定把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9日 06 版)

(责编:陈羽、秦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