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演兵场上,教员身影越来越多

2021年03月23日09:18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教员徐彤利用自主研发的模拟训练系统为学员授课。周上珺 摄

深夜,西北某演训场,-12℃。移动方舱里,演习现场指挥组成员、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副教授李炜还在推敲第二天的导调方案。

方舱外寒风呼啸,多次参加空军某重大演习的李炜却很平静:“体系对抗尤其需要沉心静气,只有筹划好每一个演练环节、课题设计,才能让演练走深走实。”

1个月前,李炜等5人作为全程督导保障空军某演习的专家技术组成员来到这里,参与完成导调筹划、研习战法、过程评估等任务。

此刻,松辽平原中段,该院另一支科研团队也在紧张地和时间“赛跑”。7名成员刚下飞机,即赶赴营区为某导弹营加装去年研发的某型训练系统。

从戈壁沙漠到白山黑水,从坐镇“中军帐”到科研攻关,该院充分发挥院校师资优势为部队战斗力服务,教员的身影闪现在祖国大江南北。对于他们来说,战斗力生成的需求在哪里,就出现在哪里。

“没名没利也要干,把问题解决了才能无愧于心”

“王教员,演习中还有一些问题,您方便来一趟吗?”数月前,一个来自高原某部队的求助电话响起,空军工程大学防空反导学院副教授王欣连夜搭乘飞机奔赴演习地域。

高原的风,又大又冷。抵达演习区后,王欣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辗转各阵地,逐一检测排查故障点。

严重的高原反应让王欣头痛欲裂,他用毛巾勒紧额头,边吸氧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熟悉王欣的人,都惊讶于他的坚韧。“我只是沿着前人的脚印在前进。”王欣说,14年前,他还是一名硕士研究生,跟随四五个老教授赴海岛一线调试某装备组件。当时,教授们蜷缩着身体钻在闷热狭小的装备车内,衣服湿透了贴在背上也浑然不觉……

当年的那一幕,王欣至今不忘。一名教授的话更是让他牢记于心,并成为他的座右铭:“没名没利也要干,把问题解决了才能无愧于心。”

王欣明白,那颗心正是学院一代代科研人员放下小我、服务部队的初心。今天,该是他们这代人顶上去了。

那年盛夏,该院某科研团队即将远赴戈壁滩试验某训练系统,副教授姚小强忍住不舍,暂别了刚出生7天的小女儿。

在漫天黄沙中,姚小强和战友驱车数百公里,为分布在不同点位的演习单位加装刚刚研制的系统。那些日子,颠簸闷热的汽车成为队员们争分夺秒完善程序的地方。

一天,凌晨2点,已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队员们给最后一个营区加装系统后,故障突发。

怎么办?演习即将开始,如果故障是该系统产生的,意味着演习中所有加装该系统的参演部队都将受到影响!

“现在改装系统也来不及啊!”“没准问题出在机器上面,要不后面再细查吧?”队员们焦急地讨论着。

姚小强充满血丝的眼睛更红了,声音嘶哑着说:“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今晚都要查明白!我们研制系统是为了提升部队战斗力,不能因为系统的故障拖了战斗力‘后腿’!”

在姚小强的坚持下,他们开始在数百页的源代码中排查“病灶”……从凌晨2时到天空泛起鱼肚白,姚小强带领团队一步步调整思路、优化程序,终于找到故障原因。

早晨8点,演习如期而至。看着系统中正确录入的作战数据,20多个小时没合眼的姚小强终于在装备车里睡着了。

“科技力必须转化为战斗力,否则一文不值”

去年7月,空军某演习靶场上,某营官兵输得有些不服气:“明明是按照大纲规范操作的,打不中能怪我们吗?”

在场的副教授李兆展没有作声,第二天早晨拿出了一份报告。“我们忽视了战场环境……”看到报告后,官兵们心服口服。

这份报告的背后,是李兆展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

那年,李兆展团队进驻西北戈壁滩。他们反复分析数据、优化算法、迭代升级,一举研制成功多型系统加改装试验任务。首个加装该系统的某导弹营实战对抗战果超过其他几个兄弟单位战果数量之和,该系统一战成名。

“科技力必须转化为战斗力,否则一文不值。”去年初秋,某国防重大项目负责人、教授童创明率领团队赶赴某地进行海况试验。

“我们要到大海去做试验,实验室里是不能完全模拟大风大浪、多盐潮湿的真实海况的。”为了测试装备在海上复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童创明专挑海上复杂恶劣天气,湿度、暴雨强度分级测试,让试验靶机用尽大机动、强干扰手段……

急部队所需、解部队所困,哪怕再琐碎的事,在该院教员眼中也是大事。

那年,该院副教授曹健在边疆看到这样一幕:为了满足装备接地电阻要求,战士们使出全身力气把80厘米的接地锥打进僵硬的冻土,费时、费力、效果差。

战场上哪能这么干?搞导弹的曹健学习利用化学方法,配置混合溶液软化冻土。如何确定组成部分与配比?一头是上百种方案,一头是冰冻的硬土,曹健扛着榔头上了阵地,一种一种试。锤头撞上接地锥,虎口被震得直打颤,后来僵硬的手握不住笔,他只能双手合握记下电阻值……

终于,新型溶液配置成功,部队操作用时减少了三分之二,官兵们激动得拍手叫好。

“教学相长,服务部队让课堂更贴近战场”

一次装备操作课上,教授张秦加上干扰后,雷达显示屏上没有出现书中写到的“雪花点”,而是一片黑屏。

“怎么办?”学员们急了,挨个尝试常规消除干扰的方法,仍不能恢复正常。

“我调高了干扰功率,以此模拟战场强干扰环境。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多次参加演习的张秦将演习中的常见策略搬到了课堂上,让学员直呼过瘾。

“教学相长,服务部队让课堂更贴近战场。”这是张秦和同事们的共识。

“要想将战场搬到校园,首先要在学员头脑中刮起一场‘思想风暴’。”这是讲师李龙跃的口头禅。在他的课堂上,一堂课15分钟学战法、30分钟搞推演。教室里,红蓝双方学员不断建言献策,兵棋盘上妙招频出。

曾有学员问:“针对来袭情况如何部署兵力,战法布置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何必大费周折再做‘文章’?”

李龙跃结合自己的经历说:“研究战法不能脱离实际。作为未来的一线带兵人,你们通晓作战原则后更要跳出思维定式。”

3月15日,讲授机油加注原理前,教授程培源同以往一样,先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是否遇到过电源车开机前检查好的机油箱,在开机后出现油量偏少的情况呢?”

教室里,有部队经历的士官学员一直点头,这一反常现象在装备实际操作中时有发生。

随后,程培源打开了“话匣子”。某次实弹演习前,程培源受命处理某型装备电源车故障。当他发现机油量偏少,批评了操作员。没想到加注机油并重新开机后,竟从机油箱通气孔中冒出大量机油。更奇怪的是,他得知开机前操作员已检查过油箱,机油量正常。

程培源百思不得其解,这一状况运用教材里的原理电路根本解释不通。后来,他转换思维分析并经过多方考证后,才明白是自己错了,机油“先少后冒”的现象是正常的,他急忙向操作员道歉。

从此,程培源每次讲授这一内容,都要把演习场上学到的这堂“教训课”给学员补上。

于是,在程培源的课堂上,士官学员们越来越主动地把以往操作中的困惑提出来。“发动机紧急停车怎么回事”“导弹射击过程中突然断电怎么办”……一个个难题的提出和解决,让课堂更加贴近战场。

(责编:陈羽、黄子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