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际导弹试射失败
维护中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
5月5日,美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在加利福尼亚范登堡空军基地对“民兵”3洲际导弹进行年度抽检发射测试。意外的是,在发射前最后阶段,由于测试导弹上的火控计算机检测到故障而自动锁死,导致整套发射程序中止,测试失败。这并非该型导弹第一次出现问题。2018年一枚“民兵”3洲际导弹在测试中出现故障,美军被迫启动自毁程序将其炸毁。接二连三的事故引起外界关注。
昔日荣光
在“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中,陆基核力量是最具威慑力的一环。冷战时期,在“确保相互摧毁”战略影响下,美国维持着一支规模庞大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其中包括约1000枚“民兵”系列洲际导弹。
“民兵”系列洲际导弹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到1978年停产前,共生产并交付2423枚,包括“民兵”1A、“民兵”1B、“民兵”2和“民兵”3等4种型号。其中,“民兵”3是美军第一款携带分导式核弹头的固体洲际导弹,也是目前美军唯一处于战备值班状态的陆基洲际导弹。
“民兵”3洲际导弹由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动,弹长18.2米,弹径1.85米,发射重量34.5吨,最大射程1.3万千米。与同时代采用液体燃料的苏联SS-18“撒旦”洲际导弹相比,其弹体尺寸更小,发射准备时间更短,适合执行快速核反击任务。
“民兵”3洲际导弹采用井式部署方式,发射井用厚重的钢筋混凝土打造,井旁有设备室,用于布置导弹维护、测试、发射控制设备。井内设有升降吊篮和工作台,便于对导弹进行检修,并有恒温、降湿、通风、给排水和供电等设备,确保整个发射系统可长时间进行战备值班。发射井盖厚达1米多,能抵御近距离核爆产生的高温、冲击波和核辐射。
“民兵”3洲际导弹采用当时先进的NS-20惯性制导设备,圆概率误差约120米,可搭载MK12分导式多弹头再入载具,携带3枚爆炸当量17万吨的W62核弹头。2008年后经过升级,有200枚该型导弹搭载MK12A分导式多弹头再入载具,携带1枚至3枚爆炸当量30万吨至35万吨的W78核弹头。另外250枚搭载MK21单弹头再入载具,携带1枚爆炸当量30万吨至47.5万吨的W87核弹头。根据《原子科学家公报》披露信息显示,美军“民兵”3洲际导弹共搭载470枚核弹头,占美军“三位一体”核力量的24.5%,仅次于海基核力量,而“民兵”3仍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陆基洲际导弹之一。
走向边缘化
自上世纪70年代服役以来,尽管“民兵”3洲际导弹多次升级,但包括导弹在内的整套发射体系仍采用半个世纪前的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作战需求。2008年5月,一座发射井意外着火,差点引爆井中导弹。2010年10月,沃伦空军基地的50枚“民兵”3洲际导弹与指挥中心意外“失联”长达45分钟。美媒如此嘲弄这些“高龄”的陆基核武系统:“美军用20世纪80年代生产的5英寸软盘,操纵20世纪70年代部署的导弹,在20世纪60年代建的地堡中待命,以保卫21世纪的美国安全。”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美军将主要精力放在局部战争和反恐战争上,陆基核力量逐渐成为“鸡肋”。有分析称,当战略核潜艇与战略轰炸机开始执行常规作战任务时,陆基战略核导弹依然死守在发射井中。美空军曾考虑为“民兵”3洲际导弹换装常规弹头,执行洲际快速打击任务。然而,考虑到洲际导弹具有高度敏感性,一旦发射升空造成误判,引发对方核反击,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背景下,美空军内部裁减“民兵”3洲际导弹的呼声渐高,加上常年处于紧张压抑状态,兵员素质和状态开始崩塌。2014年,“民兵”3洲际导弹部队爆出90名发射人员在技术考试中集体作弊丑闻。另外,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泛滥,失职、违规操作屡见不鲜。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霍华德·麦基恩提醒空军重新关注洲际导弹部队,“确保核武器掌握在安全又可靠的人手中”。
替代之路
其实,早在“民兵”3洲际导弹服役后不久,美空军便开始下一代洲际导弹研制工作,最终推出“和平卫士”MX洲际导弹。该弹采用新型惯性制导设备,圆概率误差进一步缩小,是当时精度最好的洲际导弹。另外,该弹采用改进型MK21分导式核弹头再入载具,可搭载10枚至12枚W87核弹头。这种导弹共生产了114枚,仅部署了50枚。由于维护成本高,加上冷战结束美军面临战略转型,该型导弹最终未用于替代“民兵”3洲际导弹,最后一枚“和平卫士”MX洲际导弹于2005年9月19日裁撤。
2016年7月29日,美空军发布“陆基战略威慑”系统技术风险建议书,启动下一代洲际导弹研制工作。2020年9月8日,诺·格公司与美空军签订一份价值133亿美元合同,用于该系统的工程制造与开发。整个研制项目持续8年半,计划研制一种替代“民兵”3的新型洲际导弹,并于2029年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在新型洲际导弹交付前,美空军将继续使用老迈的“民兵”3洲际导弹,并对其本身和发射系统进行加固升级,确保其陆基核力量不断档。(王笑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