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军事

不畏艰险勇向前

——走访刘邓大军渡黄河旧址

2021年05月23日08:4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不畏艰险勇向前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河南省台前县孙口镇前,黄河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由防御转为进攻的序幕。孙口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旧址之一。不久前,记者来到这里,追寻先辈足迹,感悟革命精神。

  “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台前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孟繁臻给记者讲起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时的战略态势。1947年3月,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彻底失败后,开始对山东、陕北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针对敌我双方战略态势,毛泽东和党中央制定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三军配合,中央突破,山东和陕北两翼钳制的战略方针,决定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敌战略上敏感、薄弱的中原地区。

  来到黄河岸边,看着滔滔河水,记者不禁感叹,当年,革命先辈凭借人力木船,在敌人火力压制下,渡过如此湍急的河流,付出的艰辛和牺牲可想而知。

  “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冲过去!”曾参与强渡黄河战斗的马绪勇老人,讲起当时的作战情景仍难掩激动之情:“先遣连的勇士乘着船头架设机枪的木船渡河,敌人发觉后猛烈阻击,我们岸边的炮兵立即发起攻击,掩护部队过河,炮弹不停地在两岸爆炸。渡河官兵冒着敌人炮火奋勇向前,很快突破了敌人防线。”

  强渡黄河后,刘邓大军发起鲁西南战役,打开了南进通道。随后,甩开蒋介石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就像一把钢刀,直插敌人心脏,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我军夺取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任务艰巨,形势险恶,困难重重。部队要远离根据地,前有阻敌、后有追兵,还要过黄泛区、丢弃重装备……但为实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官兵们二话不说,坚决服从中央的命令。”孟繁臻给记者讲了一个“二话没说”的故事。

  1947年夏,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部在陇海路一线连续作战,官兵十分疲劳,亟须休整。这时,邓小平突然收到毛泽东发来的“三A”急电:“陕北情况甚为困难!”提醒刘邓部队在两个月内挺进大别山,以牵制敌人,减轻陕北压力。邓小平、刘伯承看完电报,二话没说,马上复电:半个月内行动!实际上,不到10天部队就出发了。

  不畏艰险勇向前,打出一片新局面。台前县党史办原主任岳耀喜告诉记者,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以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为西路,在晋南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挺进豫鄂陕地区;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豫皖苏地区。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调动和吸引了大批国民党军回防中原。与此同时,我军在各个战场上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

  经过半年作战,人民解放军内外线配合,共歼敌75万余人。到1947年底,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毛泽东指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黄河之水滚滚向前,英雄故事永远流传。高高矗立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前,不时有游人献上花束。看着眼前的情景,记者不禁感慨,战争年代,我军将士坚决听党指挥,为完成任务不畏牺牲,打败了一个个强敌。今天,我们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弘扬先辈精神,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在强军兴军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徐 雯)

(责编:温璐、马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