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动员的N种“打开方式”

暮秋时节,塞北大漠。第81集团军某旅一场实兵对抗演练激战正酣。
探访该旅座座营盘,战前动员的多种“打开方式”让记者耳目一新。
营帐前,官兵列队,战车轰鸣。一场山地进攻战斗一触即发。某营担负主攻任务,教导员刘锋瑞的战前动员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尖刀营队尖刀魂,尖刀出鞘敌胆寒。一支部队从没有等出来的胜利,只有打出来的荣耀。尖刀营的同志们,让我们啃最硬骨、闯最前线、打最硬仗,把旗帜插在‘敌人’的阵地上!”
“开始进攻!”营长于长翼一声令下,官兵斗志昂扬展开行动。伴随着一番地动山摇的炮火疾射,“敌”目标一个个被摧毁;穿插分队硝烟中迅速前出,与固守之“敌”展开激烈搏杀……
“信息化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战前动员简短有力效果更佳。”刘锋瑞说,战前动员的模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联系形势任务研判,因时因势精准对接“战场态势”。
与之不同,某连帐内,灯火长明。指导员胡智斌与连队干部骨干“秉烛夜谈”,一场动员教育持续了近1个小时。
原来,该连一支小队在刚刚结束的某“敌”后破袭行动中,比预定时间稍晚了一点。一些官兵不能正视自身问题,一味强调“客观理由”。这引起胡智斌的警觉。他决定在总攻战斗开始之前,组织一次动员教育。
“同志们,今天我们演训场上差几秒,真的只是差几秒吗?差几秒,差的是拼搏精神,差的是血性斗志;差几秒,丢掉的是生命,影响的是荣誉,失去的是胜利。”
胡智斌不仅围绕强化实战意识展开动员教育,还组织干部骨干分别发言,让大家在自我剖析、深刻反思中一环一环拧紧实战的“思想发条”。
同为战前动员,却有一短一长两种“打开方式”。这背后正是该部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放眼望去,演兵场上战局瞬息万变,一场场战前动员也因时因势呈现出N种“打开方式”。
“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把‘概略瞄准’变成了‘精确制导’,教育质效大幅提升。”第81集团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处处长胡维鹏说,这些变化得益于他们探索的“精准授课教学法”。
“精准授课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部队了解“精准授课教学法”出炉的前前后后。(周远、朱柏妍、王志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