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採訪軍嫂蘭園園,她哭了,那時她丈夫葉忠宇剛“走”1個多月。4個月后,再次採訪蘭園園,她笑了。雖然剛上班工作辛苦,但看得出,她笑得很開心。蘭園園由“哭”轉變為“笑”,緣於丈夫生前所在部隊——沈陽軍區某倉庫官兵的關懷和幫助。
10年前,蘭園園在吉林市郊一家農貿市場賣菜時,與經常來買菜的該倉庫司務長葉忠宇相識、相戀。婚后不久,女兒葉航序出生,就在一家人為這個小生命的到來而高興時,不幸發生了。
2006年10月,葉忠宇被確診患上“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期間,他常對妻子說:“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當夠兵,如果哪天我不在了,一定要把女兒培養成人,讓她長大后當個好兵。”今年1月11日下午,葉忠宇的病情突然惡化,永遠閉上了眼睛。蘭園園母女倆難以接受,守在病床前抱頭痛哭。
“忠宇走了,我們應該幫助蘭園園重新站起來,把他的女兒撫養成人。”處理完葉忠宇的后事,該倉庫召開黨委會,專題研究為其遺屬服務解難的問題。財務部門第一時間結算了保險、住房資金等款項,把錢送到了蘭園園手中。倉庫黨委除辦理正常的一次性撫恤金外,還為蘭園園母女申請定期撫恤金,使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有了經費保障。隨后,他們開展“愛心傳遞愛心、愛心溫暖軍營”活動,採取單位拿一點、官兵自發捐一點等辦法,為小航序建起“愛心助學基金”,鼓勵官兵及家屬廣泛與蘭園園母女認親交友,與她們聊天、散步、聚餐等,幫助她們從失去葉忠宇的痛苦中走出來,在軍營大家庭的親情撫慰中重拾生活信心。
5月上旬,小航序給倉庫的全體官兵寫信說:我想爸爸了,但爸爸已經不在了,以后你們就是我的爸爸,很想喊你們一聲“爸爸”。感動之余,倉庫官兵專門舉行了一個“兵女兒認親”儀式,建立愛心助學、親情撫慰等對小航序關愛的長效機制。儀式結束,小航序回到學校,欣慰地對小伙伴們說:“我又有爸爸啦!”
孩子是天真的,有點陽光就燦爛。成人卻不同,葉忠宇“走”后,蘭園園整天悶悶不樂,還經常失眠。分部政委劉立強要求倉庫官兵要做好后續心理和生活的雙重關懷,並安排體系醫院的心理醫生對蘭園園進行心理治療。為讓蘭園園重新融入社會,他們還協調當地政府,為她在女兒學校附近找工作,一位開超市的軍嫂被蘭園園的故事感動,聘用了她。
大家的關懷感動了蘭園園,她說:“我這輩子最大的不幸,是年紀輕輕丈夫沒了﹔我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是我的丈夫是軍人,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部隊裡有那麼多戰友幫助我……”
點 評
既要幫物質更要幫精神
■劉立強
當身邊的人遭遇不幸和困苦時,伸出援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義所在。然而,物力、財力等援助,隻能解一時之困﹔隻有助人堅強,幫其自立,才是治本之策。
人生,總有一些路,要獨立去走﹔總有一些事情,要獨立去面對。因此,關愛別人既要及時給予物質援助,更要幫助他們盡快從悲痛絕望中走出來,樹立自信,真正從精神上站起來。沈陽軍區某倉庫官兵幫助已故戰士家屬的做法,充滿了正能量,散發著濃濃的人情味,值得借鑒。
(原稿刊於7月31日《前進報》)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