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為基層官兵小革新小發明辦“戶口”

駱宏望

2014年08月27日04:4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為基層官兵小革新小發明辦“戶口”

  本報訊 武玉振、特約記者駱宏望報道:8月17日,廣州軍區某裝甲旅四級軍士長魯楊欣聞喜訊,他革新的快速拆裝坦克負重輪裝置有了“戶口”,成為標准戰備器材在全旅推廣。

  去年12月,該旅組織負重輪拆裝課目比武,魯楊利用自制器材一舉刷新此項課目紀錄。然而,考核組卻判成績無效。談及原因,考評組成員、作訓科科長李宏斌理由很充分,用枕木拆裝負重輪是完成該課目的“標准動作”,而魯楊用的快速拆裝坦克負重輪裝置,是他自己平時“搗鼓”出來的,並非部隊戰備訓練用的隨裝制式器材,上了戰場用不上。

  按理說,什麼有利於提高戰斗力就用什麼,但戰場哪來的自制器材?李科長的質疑,道出了群眾性小革新的尷尬處境:隨裝配件一個蘿卜一個坑,而自制革新器材並不在戰備方案之列,攜帶和使用也不符合裝備管理規定,即使再好用打仗也用不上。

  這場比武引出的話題,引起該旅黨委“一班人”的高度重視。他們在調研中發現,基層官兵的小革新小發明還有不少。從快速判斷電傳裝置點位故障的試驗線,到能使電刷取出速度提高三分之一的輔助器﹔從快速校正火炮精度的十字細線,到確保搭建帳篷牢固的扎帶……這些自制器材上手簡單、方便實用,深受官兵的喜愛。

  然而,受限於沒有正式“名分”,它們隻能局限在營區使用,應用范圍很小。為此,該旅將這些群眾性小革新拿到演訓場上進行檢驗,最終篩選出26種有實戰價值的成果進行推廣使用。隨后,機關把這些自制器材制作成標准配件,納入戰備標准化配載方案,定人、定位管理。前不久,該旅在上級組織的實戰化考評中,這批有了“戶口”的自制器材在演習中大放異彩,受到考評組的好評。

  為“草根創新”開辟坦途

  ■張科進

  讀完這則新聞,編者想起了當年的“飛雷炮”。淮海戰役中,我軍官兵正是用這種自制的“土炮彈”,屢克黃維兵團的堅固工事。被俘的國民黨官兵哀嘆道:“這個土東西比我們的大炮還厲害。”如今,“飛雷炮”早已成為歷史。然而,基層官兵在實現人與裝備的結合過程中,這樣的創新實踐卻永遠不會停止。各級領導應高度重視“草根創新”成果,為小革新小發明直通戰場提供“綠色通道”,使之成為戰斗力建設的有益補充。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