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集團軍某團一連上士張華
濟南軍區某工兵團道路二連指導員趙金庫
新疆軍區某汽車團一營教導員孫曉亮
寫在前面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和感召力,關鍵在人,關鍵在隊伍建設。近年來,全軍和武警部隊按照總政統一部署,自下而上廣泛深入開展“四會”優秀政治教員評選表彰活動,各級緊緊圍繞學習宣傳貫徹強軍目標,面向部隊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實打實地評、硬碰硬地比,一大批工作在基層、能力素質強、作用發揮好的政治教員脫穎而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是在人的頭腦中搞建設,隻有觸及思想、撬動心靈,才能真正引導人塑造人提高人。如何讓政治教育課更有吸引力,讓戰士想聽、愛聽,聽后能從中受益?這裡,我們介紹3名“四會”優秀政治教員的授課經驗,希望大家從他們的體會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給更多基層政治教員以啟發。
第39集團軍某團一連上士張華——
用身邊事激勵身邊人
■徐寶連 本報特約記者 向 勇
第39集團軍某團一連上士張華上政治教育課有特色,能用身邊小事闡釋大道理。去年他把課講到集團軍,並被評為“四會”優秀政治教員。8月14日上午,記者在該團野外駐訓場旁聽了他的“故事課”。
8時整,張華快步走上野戰食堂“客串”成的教育課堂講台。隻見他一米七的個頭,黑黑的、瘦瘦的,給記者的直觀印象並不是口若懸河、上政治教育課的料。
“今天我講的這個故事叫《68個紅手印恰似一枚軍功章》……”在他說出授課題目時,后面投影幕布上出現一張四級軍士長的照片。張華轉過身,對著這張圖片敬了一個標准的軍禮,然后鄭重地介紹說:“他叫艾長偉,是在我們連隊曾經工作、戰斗過16年的一位老班長,多次在比武中奪魁卻沒有得過一枚軍功章。退伍前夕,連隊68名官兵在一張‘請功書’上摁下紅手印……”張華的聲音充滿深情,眼睛裡閃動著淚光,台下的官兵都被張華的神情感染了,目光齊刷刷地看著他。
張華為啥要選這個課題來講呢?一旁的指導員丁慶陽介紹說:“前段時間,連隊個別戰士把崇尚榮譽理解偏了,當成了爭榮譽、要榮譽。張華記在心裡,主動請纓上了這一課。”
為了講好這堂課,張華沒少費心思,不僅找來了當年的文字、視頻等資料,給老班長艾長偉打了電話,還到機關、營連採訪了當年的連隊主官,還原當年的情景。經過一周多的精心准備,這堂課“出爐”了。
張華何以這麼喜歡講身邊人的故事?丁慶陽告訴記者:這也緣於張華第一次當教員時的失敗經歷。那次,他要給全連上一堂關於愛軍習武的教育課,上網找資料、翻書尋素材,准備了好幾天,拿出了自認為不錯的教案,而在上課時,大伙吐槽一片:“事例離自己太遠,不親切,不感人”“沒有故事性,道理一大堆……”
有針對性才能有啟迪性,用身邊事講課成了張華努力的方向。他開始注意身邊人、身邊事,並寫進自己的故事本裡,以便講課時拿來用。《四個人一件大衣》的故事,講述了冬季野外訓練時,在隻有一件大衣的情況下,三班的戰友相互謙讓、互相關心、同甘共苦、團結友愛的戰友深情﹔《連隊的少數民族餐桌》《病了不能硬撐著》等故事,讓大家對戰友情深、科學訓練有了更加准確的理解和把握……
張華寫故事、講故事,他也學故事裡的人、悟故事裡的理、做故事裡的事,當兵12年,他成了訓練尖兵、理論標兵,多次立功受獎。他越講越愛講,戰友越聽越愛聽,連隊團結成一股繩,奪來的流動紅旗在連隊不再“流動”,成了其他單位趕超的目標。
“崇尚榮譽不為功,五次謙讓真英雄。團結一心為連隊,戰友真情猶勝功。”在和丁慶陽的交談中,從帳篷裡傳來張華鏗鏘有力的話語,話音剛落,官兵的掌聲如雷鳴般響起。記者知道,這堂課張華又講到了官兵的心坎裡。
濟南軍區某工兵團道路二連指導員趙金庫——
講故事講到戰士心坎上
■本報記者 周 遠 通訊員 譚樂鵬
“大家很辛苦,讓我既感動又敬佩!”8月18日,濟南軍區某工兵團道路二連指導員趙金庫走上講台,一個標准的軍禮和一句溫情的話語,成了他海訓苦樂觀教育的開場白。
趙金庫開場白中的深情,來源於他對戰士苦樂的感同身受。
“不知兵苦,何談苦樂觀!”8月初海訓開始后,為了上好苦樂觀教育課,趙金庫一邊搜集資料,一邊以一名普通戰士的身份參加連隊訓練、幫廚、站崗、出公差。幾天后的課堂上,他首先列出最能體現海訓艱苦的幾個方面:一是在悶熱帳篷裡做飯,二是蚊虫飛舞中站崗,三是烈日炙烤下訓練……
苦樂觀教育,是這個團每年海訓的例行性教育,趙金庫卻並沒有照搬現成的教育材料。通過實際體驗,他發現大部分戰士都很能吃苦,也吃了不少苦,之所以有時會發牢騷,是沒有認清吃苦的意義,“如果照本宣科把教育對象說成一點苦也不能吃,不僅教育起不到效果,還會傷了戰士的心。”
趙金庫告訴記者,隻有帶著感情上教育課,才知道教育的“標尺”怎麼定、“子彈”往哪打。
一次尊干愛兵教育前,連隊其他幾名干部向趙金庫反映,上等兵楊光連有時候站崗見到干部不敬禮,感覺牛哄哄的,教育課上可以當做反面典型講一講。趙金庫詢問幾名連隊骨干,也都覺得楊光連兵齡不長,架子卻不小。
“無論戰士做什麼,都有他的原因。”回想起團新任職政治主官集訓課堂上,團政委孫志東講的這句話,趙金庫並沒有輕易將楊光連定為反面典型。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談心,楊光連道出了原委:“站崗時,我給干部敬禮后,個別干部回禮時有的點點頭,有的隨便用手比劃一下,有的甚至當做看不見,我感到這是對我的不尊重。后來,我見到干部也就不想敬禮了。”
“表面上看是戰士不尊重干部,實則根子在干部不尊重戰士。”趙金庫站在戰士的角度看問題,找准了尊干愛兵教育的“靶子”:新時期干部該如何尊重戰士。
新疆軍區某汽車團一營教導員孫曉亮——
台上講得好台下做功硬
■王 波 陳 林 韓素婷
8月15日,被譽為“昆侖鐵騎”的新疆軍區某汽車團車隊在執行高原運輸任務途中,經過康西瓦烈士陵園,一營教導員孫曉亮帶領全體官兵庄嚴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今年第一次上山的上等兵任合力告訴筆者:“教導員一路利用途中的紅色資源搞教育,利用車載電台進行軍史知識小競賽,將昆侖鐵騎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根植到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深處。”
“能引起官兵思想共鳴的教育,遠遠強於空洞的說教。”任教導員3年來,孫曉亮將官兵帶到李狄三烈士墓前講述進藏先遣連的豐功偉績,在神仙灣天文點邊防連讓官兵感受堅守國門的崇高信念,在車隊因遇泥石流等險情被困時講上甘嶺戰役“最后一個蘋果”的故事,一次次生動鮮活的教育為官兵精神補了“鈣”。今年3月,全營官兵遞交了申請上山執行高原運輸任務的決心書,沒有一人臨陣退縮。
“帶兵人既要有婆婆嘴,更要是實干家,在高原汽車兵面前,干部過得硬,還得看山上。”孫曉亮告訴筆者。有一次,他帶領兩台車6個人執行主副食運輸任務,該站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沿途海拔近5000米。由於連日下雨,道路被沖斷,為了按時將貨物送到,孫曉亮隻能帶車隊在遍地泥濘、人跡罕至的便道上行駛。一次,兩台車同時陷了,為了減輕拖車重量,必須倒貨。平時一袋面,扛起來說走就走,可是在高原上,空手走路都喘氣。怎麼辦?干部帶頭干!“先給我來一袋!”孫曉亮說。扛完第一袋面粉,他大口大口喘氣,緩了緩,又支起身子再干。
孫曉亮任教導員3年來,帶領全營出車2000余台次,累計行駛10.4萬余公裡,被新疆軍區聯勤部評為“四會”優秀政治教員,榮立三等功1次。四級軍士長魏江濤一句話代表了全營官兵的心聲:“孫教導員搞教育沒有空話大話,句句入腦入心,更難得的是,他急難險重任務沖在前,給我們做出了好樣子。”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