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工大教員和學員一起科研攻關。本報特約記者 熊 峰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沒有想到,他領銜的科研團隊的一份“成績單”,竟然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
這份“成績單”不簡單——先后研制出三代新型發供電系統、艦船綜合電力系統等一系列位於國際前沿的科研成果,兩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耀眼成績的背后,這個團隊起家的本錢,如同很多創業故事一樣,低的不可思議:僅有3.5萬元研究經費和一間由洗臉間改造而成的實驗室!
為什麼是他們?他們憑什麼?
這兩個問號,在海軍工程大學科研人員心中激起的波瀾,正在醞釀成一場廣泛的討論:比起當年,軍隊院校如今的科研條件不知優越了多少,可為啥我們的創新眼界和膽氣,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職稱評定、晉職晉銜等所謂的“人生大事”弄得越來越小?與上一代科研人相比,青年教員創新的力量從何而來?在創新驅動戰略被習主席反復強調的今天,如何找尋創新坐標?
未來戰場在哪裡,創新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
一邊是地方單位找上門的盈利課題,一邊是航空信息化建設等軍隊新興領域,前者輕車熟路,后者漫無頭緒,姚路副教授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后者。
校正科研方向並非易事。不少青年教員反映,發現一個既滿足部隊需要又特別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已成為創新的一大“瓶頸”。
調查顯示,盡管海工大科研工作已經進入全面發展期,但仔細分析發現,這些成果中,錦上添花型項目多,雪中送炭型項目少,特別是瞄准海戰場急需的項目並不多。
“這不單與科研人員自身能力素質有關,更重要的是部分單位和科研團隊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引導,對專業整體形勢和自身優勢的把握還不夠清晰,沒有很好的切入點。有些專業雖然選定了研究方向,但缺乏持續攻關的勁頭,成效不明顯。”該校科研部領導分析認為:“部分課題申報仍處於‘無序’和‘自發’狀態,低水平、低效益重復研究的現象依然存在。”
國防科技創新緊貼實戰、服務部隊,才能提高對戰斗力的貢獻率。據介紹,馬偉明科研團隊為了更好地開展軍內科研任務,果斷舍棄了一批民用項目的開發。
未來戰場在哪裡,創新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該校領導深有感觸地說:“馬偉明團隊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隻有把科研與部隊的需求對接,把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薄弱環節作為自主創新的主攻方向,圍繞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和基礎研究開展研究,才能真正實現演兵場和實驗室的對接。”
要像打仗一樣培養和錘煉創新拔尖人才
在海工大實驗大樓前的草坪上,矗立著一尊張蓋凡老先生的銅像。張蓋凡老先生悉心培養馬偉明院士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傳奇經歷,一直在校園裡流傳。
如今,培養青年人才的接力棒又交到了馬偉明的手中。正是因為馬偉明敢於給年輕人壓擔子、加壓力,才催生錘煉了一批拔尖人才。這個團隊平均年齡35歲,肖飛、王東等青年才俊都已成為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
馬偉明團隊的“小環境”並不能完全代表該校的整體“氣候”。一組數據顯示:該校近年來新增科研項目中,挑大梁、唱主角的仍以“60后”教授為主,大部分“75后”特別是“80后”教員受科研能力等限制,科研成果多以“短、平、快”為主,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創新亮點不多。綜合學術實力、交際能力、管理魄力和人格魅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具備優秀潛質的人員較少,甚至呈現出發展后勁不足的苗頭。
對此,該校政治部領導憂心忡忡:“創新不足,后繼乏人,已成為海工大科研‘井噴’后的第一道考題。”
“要像打仗一樣培養和錘煉創新拔尖人才!”為幫助青年教員脫穎而出,該校多個部門聯合起來,從考評機制、團隊建設、領軍人才培養、擴大交流、加大投入等方面制訂措施,鼓勵青年教員在科研實踐中開拓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本領。
事實証明,青年教員隻要選准課題珍惜平台,就有機會脫穎而出——
青年教員劉濤,瞄准雷達信息處理的前沿領域開展研究,課題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863等計劃的支持,32歲就晉升為副教授。
青年教員肖飛,在馬偉明院士指導下,完成某前沿課題,使西方國家的相關設備價格在我國一落千丈,為國家節省資金數十億元。
奪取創新高地,需要敢闖敢干敢啃硬骨頭
“我不是比別人聰明,而是比別人大膽。”
艦艇無線通信教研室主任楊路剛特別喜歡馬偉明院士的這句話。在馬院士的表述中,“大膽”是一種“擔當”:“隻要海軍裝備建設需要,再大的風險也要去闖,再硬的骨頭也要去‘啃’,再重的擔子也要去挑,砸鍋賣鐵也得干!”
但在現實中,楊路剛感到社會上的浮躁情緒在向軍校蔓延,“你想或者不想,現實問題都擺在那裡:職稱評定、晉職晉銜、年底轉業……這些都有許多硬杠杠,無形的壓力逼著你盡快拿出成果,甚至一兩年內拿出突破性成果,這怎麼可能?像我們專業的老專家梁高權教授,研究了數十載的某新型技術,退休了才被採用,拿到現在簡直不可想象。”
對此,馬偉明院士認為,當今世界,國防科技領域的創新高地爭奪日益白熱化。青年教員首先要目光遠大,將個人夢想融入強軍實踐,要有為國奉獻的一腔熱血和一身膽氣,“小富即安”永遠別想在科研創新中有所作為。
正是有了這種敢闖敢干敢啃硬骨頭的勁頭,一個個與戰斗力密切相關的創新高地才被奪取下來——
何琳教授帶領團隊,經過30多年的艱難攻關,研制出讓潛艇悄然出擊的五代潛艇減振降噪系統,使中國在機械系統隔振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朱石堅教授統籌整合資源,匯集軍內外頂尖級專家組成艦船維修保障“國家隊”,攻克了一系列裝備技術保障難題﹔察豪教授致力於艦載雷達探測效能研究,最終全面准確地掌握了水文因素和天氣情況對探測距離的影響……
“時代變了,但創新所需要的膽識和勇氣永遠不會變!”剛剛入選軍隊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對象的肖飛說。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