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榮老人
在距離西安不遠的涇陽縣蘆家村,93歲高齡的李景榮老人是這個村裡年紀最大的老人。老人豁達的性格令人羨慕,但在他的內心深處真正想與人分享的並不是他對人生的豁達,而是那些他記憶深處的抗戰歲月。
那時候
日本飛機天天來西安
時間回到1942年,彼時剛剛20出頭的李景榮在涇陽農村正是壯勞力。但在那個民不聊生、全國多數城市被侵華日軍佔領的時期,每一個熱血青年都有保家衛國、參加抗日的熱情。李景榮在家中親戚引薦下從涇陽來到西安,在陝西防空司令部高射機槍營參軍入伍。
這個營當時的職責是負責西安的防空任務,李景榮參軍后成了一名高射機槍操作手。他所有關於抗戰的故事和記憶都發生在這個防空營裡,其間他經歷了日軍對西安的數百次轟炸。警報聲、轟炸聲和偵察機的轟鳴聲是他對那段特殊時期最難忘的記憶。
在老人的口述中,那段塵封的歷史被一點點撩開面紗。老人清楚地記得,陝西省防空司令部高射機槍營在戰時的主要任務是駐守在西安周邊的幾處交通要道周圍,每天按時將蘇式高射機槍搬出來,大家在陣地上守著,隻要聽到防空警報響起,就開始瞄准天空,一旦發現能夠達到機槍的射程時就立刻匯報給上一級長官,隨時准備開槍擊落日軍飛機。自己所在的連經常在灞河大橋和如今省政府所在的皇城周圍換防,保護西安上空的安全。
當時,為了佔領西安,侵華日軍使用的戰術就是對西安進行不間斷地轟炸,日軍的飛機從山西起飛后,大約隻要1小時就能飛抵西安上空。常常是1架或者3架偵察機在西安上空轟鳴一陣后,就會有編隊的多架滿載彈藥的轟炸機開始在西安上空或者交通要道附近投彈轟炸。久而久之,士兵們隻要聽聲音就能判斷出來的是偵察機還是轟炸機。“轟炸機因為要攜帶大量彈藥,飛行時的轟鳴聲比偵察機要大很多,飛行高度也比較低,更容易接近高射機槍的射程,轟炸機來的時候也是我們最緊張的時候,要一刻不停地盯著飛機,隨時准備射擊。”李景榮說。
防空警報一響
百姓進防空洞 當兵上陣地
但真正能開槍射擊的機會並不常見,老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蘇式高射機槍的射程是平射6000米,高射3500米,而日軍偵察機一般的飛行高度從瞄准鏡上測出的數值都在6000米以上,這意味著不夠射程根本不能開槍。
為了能抓住為數不多的機會擊落敵機,高射機槍營的士兵日常訓練就是瞄准、擦槍和無彈射擊。常年過硬的訓練,練就了老人一手好槍法。在李景榮大兒子李轉社的記憶中,以前生產隊有槍時,他父親端起槍說打哪就打哪,准得很!老人則笑著說:“最遺憾的是沒有親手擊落一架日本飛機。”
雖然沒有親手打落一架敵機,但李景榮無數次目睹了日本轟炸機在西安上空的惡行。盡管已經過去60多年了,如今93歲的老人對防空警報聲仍記憶猶新。
“每一次警報聲響起就會有人因為日軍的轟炸喪命。”老人回憶道。后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西安市民的安全,往往是日軍的飛機剛從山西或者河南起飛,軍隊的雷達系統發現信號后,西安城的上空立刻就會拉響防空警報。1個小時的警報當時給很多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爭取了寶貴的逃生時間。“隻要警報一響,即使軍人不穿軍裝也很容易分清楚老百姓和當兵的。老百姓都往防空洞跑,我們營的人不論正在做什麼,第一反應都是往陣地上跑。”李景榮比畫著說。
當時的日軍飛機在執行轟炸任務時,往往是3架飛機為一個小隊,9架飛機為一個中隊,單獨來的往往都是偵察機。蘇式高射機槍的瞄准鏡裡能直接顯示出飛機距離地面的高度值。根據作戰經驗,高射機槍的操作手都清楚,射擊正在運動中的戰斗機時不能迎面打,這樣會讓飛機看見機槍陣地,很容易暴露目標,陣地也會遭到毀滅式的打擊。老兵李景榮至今還記得射擊飛機時必須要有角度的射擊,基本都是向飛機尾部射擊,這樣既能實現精確打擊又能保証陣地不被發現。
涇河橋上空
曾目睹擊中日軍偵察機
大概是1944年的事,當時李景榮所在連隊換防到灞橋駐守,為了切斷西安通往外地的交通要道,日軍的轟炸機隔三差五地就會來灞橋附近轟炸,看見什麼就掃射什麼。有一次他們眼看著日軍的偵察機掃射灞橋,當時灞橋上還有火車正在通行,日軍的子彈和炮彈就追著火車跑。這些現在想來隻可能在電視劇上見到的畫面,就是李景榮曾真實面對的戰爭。
為了避免被轟炸,此后火車從灞橋上通過時,隻要聽見警報響就停下來不走了,等轟炸結束后才會正常行駛。部隊駐守灞橋時,高射機槍營的士兵就會住在一側橋頭旁的廟裡,有時飛機追著火車打時,營房也會被襲擊,士兵們眼看著子彈掃射著磚頭亂飛的場景似乎也是家常便飯。
一挺蘇式高射機槍當時需要8個小伙子一起抬才能挪動,一挺高射機槍當時的配置是100發子彈,彈藥箱需要4個人一起抬。營房一般距離陣地幾百米左右,一個班負責操作一挺高射機槍。因為武器的射程原因,士兵們平日裡總是眼巴巴地看著日軍的飛機在上空造次而無奈地選擇沉默。
但在93歲的李景榮回憶中,親眼目睹戰友擊中日軍偵察機的畫面是戰爭年代最開心的記憶。那天來的是一架偵察機,在涇河橋附近執行偵察任務,飛行員可能不了解情況,想更清楚地偵察到我軍的布防,就降低了飛行高度。高射機槍營駐守涇河橋的連隊抓住了這個機會,開槍擊中了敵機。當時李景榮所在的連隊也在附近駐守,他和戰友眼看著戰友開槍擊中了敵機。至今那架被擊中但是未能擊落的偵察機一直是老兵李景榮和他的戰友們心中的遺憾。
每一次面對空襲
都做好了犧牲的准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李景榮和戰友們是在陣地上聽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大家開始拍手、擁抱、大笑,商人們在自家店鋪的門口一挂接一挂地放鞭炮慶祝。整個西安城都籠罩在鞭炮聲和大家相互問好的笑聲中。那種發自肺腑的高興之情老人至今還記得,他說:“那年月當兵的太苦了,我們在陣地上駐守時,大家聊的話題多是犧牲后請活著的人給家裡捎句話——我們是抗日英雄。每一次面對空襲,我們營的官兵其實都做好了犧牲的准備。大家常說,每一次上陣地我們穿的衣服就是‘老衣’,吃的飯就是‘獻飯’。”話至此處,老人用干枯的手在臉上抹了一把,想必心中一定是五味雜陳。
日本投降后,據李景榮回憶,當時陝西防空司令部高射機槍營共有五六百人。他所在的班有14個人,分別來自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等9個省,而陝西籍的隻有他一個人。當兵5年后,上級軍官問有沒有想回家的士兵,想回的就可以回了,不想回的可以留在部隊。李景榮他們班的戰友都選擇了回家,李景榮也是從那個時候退伍回到了涇陽縣蘆家村。
抗戰的日子李景榮在心中似乎一刻也沒忘記過。至今,老人都為他曾參加過抗日戰爭而自豪,他說:“我就是一個抗戰老兵。”
文/記者 張佳 圖/記者 竇翊明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