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海上鋼釘”營鎮守“四無島”(國防視線·來自邊海防一線的報告(6))

本報記者 倪光輝
2015年01月25日03: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竹山島戰士守衛祖國的海防。
  王衛星 朱高偉攝

  官兵們在雪地裡開心地做著游戲。
  王衛星 朱高偉攝

  邊海防工作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關系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第五次全國邊海防工作會議上強調,邊海防戰線要勇於作為,敢於擔當,努力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防。2014年,國防周刊適時推出系列報道“來自邊海防一線的報告”,受到廣大讀者和基層官兵的歡迎。不管何時,祖國的安定繁榮和人民的幸福安康,都離不開邊海防官兵的堅守和奉獻。新年伊始,萬象更新。2015年,本版繼續帶您探訪祖國的邊疆海防,去看看駐扎在那裡的可愛官兵,感受他們不一樣的生活和狀態。

  ——編 者 

        

  核心閱讀

  在波濤洶涌的渤海前哨,有個面積不到1.5平方公裡,無淡水、無航班、無耕地、無居民的“四無”小島——竹山島。這裡,距公海隻有12海裡,戰略位置重要,西方列強曾7次從此經過入侵京津。

  如今,被濟南軍區授予“基層全面建設模范營”的某加農炮營官兵就駐守在這裡。這群被譽為“海上鋼釘”的官兵,挑起“鎖鑰京津固千裡海防”的重任,默默承受著“隔絕人世”的寂寞和艱苦。

      

  前不久,持續的風浪讓原本每周一補給的竹山島差點“斷糧”。這幾天風浪小了些,補給船艇隨時待命。聽聞喜訊,記者從蓬萊市乘坐1個半小時的輪船抵達長島要塞區碼頭。

  這天,天氣晴好。伴著海鷗的鳴叫聲和發動機的隆隆作響,登陸艇駛出碼頭。

  船艇在大海中顛簸了2個多小時,大竹山島漸漸進入了記者的視野,鐫刻在巨大海岩上的“大竹山”三個大字赫然醒目。

  在這片土地上,一群年輕的士兵日夜守護著祖國的海防線,用青春和汗水詮釋著軍人的榮譽與崇高。該海防團政委張鑫告訴記者,這裡的戰士,常常入伍進島來一呆就是幾年,出島的時候已是退伍的時候了。

  戰風斗浪,吃苦不言苦

  在“四無島”,補給是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冬天,出行非常困難,海風貼著海面吹,上了船后又嘔又吐,那遭罪的滋味真讓人想跳海。

  終於靠岸了。沿著崎嶇的山道拾級而上,背靠山坡,海風似乎也要把記者吹倒。

  “所有的補給全靠部隊的給養船運送。”一同探訪的團政治處副主任邱信江說,每年11月到來年4月的風浪季節,十天半月不通船是常有的事。他介紹,有一年刮大風,持續29天沒送給養,儲存的青菜吃完了,淡水用完了,官兵們隻能啃咸菜,喝坑道水。官兵親屬來隊探望,常因風大浪急,隻能在島外苦苦等待。有的即便乘船來到竹山,也往往靠不了岸,親人在船上拼命地呼喊,官兵在岸上含淚招手,這種場景深深地印在守島人的記憶中。

  “戰風斗浪,是守島人的常態。”營隊教導員劉德祥說,去年臘月,由於風大,半個多月沒有通船。風浪把海底電纜和通信電纜都扯斷了,小島與外界失去了聯系。臘月二十九那天,趁著風浪稍有減弱,上級派來了給養船。可是風浪依然很大,給養船無論如何都沒法靠岸。官兵隻好眼睜睜看著給養船掉頭返航。沒有年貨,春節怎麼過?他們就在海島“家底”上做文章,淡水保障做飯和飲用,其他用水使用蓄水池積攢的雨水﹔他們殺掉尚未出欄的豬,保証官兵吃上新鮮肉﹔蔬菜品種少,他們就變著花樣地翻新花樣﹔把炝土豆絲、青椒絲、胡蘿卜絲稱作“窈窕淑女”,把燉土豆塊、白蘿卜塊、排骨塊叫作“同甘共苦”……

  苦點累點倒能忍受,遇到特殊情況,可真是讓人著急。戰士盧先財突發急性闌尾炎,出現闌尾穿孔症狀,需盡快手術。當時正值風浪天,病號送不出島。上級急令派來船隻,平時兩個多小時的航程,竟在風浪中走了12個小時。船到達時已是晚上10點。當時小盧的病情十分危急,已來不及送往醫院救治,軍醫劉吉林決定就地手術。沒有無影燈,就打起十多個手電筒,沒有消毒設備,就用酒精甚至點火烘烤手術器械,艱難地完成了手術,把小盧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在‘四無島’駐守,你有沒有后悔過?”在島上採訪,記者問了不少官兵同一個問題。“開始有點,后來就再沒有想過,因為早已習慣了。”他們望著大海,一臉的坦然。

  就地取材,苦中有作為

  在山腳營區一旁,1200多平方米的溫室大棚引人注目。雖是冬季,蔬菜也是長勢喜人。

  島上淡水僅靠補給船運送不行,打起仗來很容易被動。官兵們動手挖水槽、架水管、修水池,把雨水積存起來。為吃上更多的新鮮蔬菜,他們就在老營房廢墟上開辟菜地。房子地基是用混凝土灌注的,一鎬下去,隻見火星不見坑。大家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硬是開出2700多平方米的空地。而后又從石縫裡把土一點一點摳出來,一筐一筐背下山,建起了冬暖式塑料大棚,種植官兵愛吃的時令蔬菜。2012年,在各級的關懷下,新建了營房,優化了官兵生活環境,又建起了生活服務中心,自己炸油條、做豆腐、生豆芽、軋面條,結束了單純依靠島外保障的歷史。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沒事遛海邊,來回小半天。”這段順口溜,是曾在島上工作過的團政治處主任孫震給記者談起的,它形象地描述了小島過去枯燥寂寞的業余生活。近年來,各級首長機關堅持為島上的官兵解難題送溫暖,燈光球場、健身房、空調、全自動洗衣機、衛星電視接收器、保鮮庫等設施,紛紛落戶小島連隊。2008年,竹山島連通了政工網。后來,網通公司和廣電部門在島上架設信號中轉站,開通了無線電話,實現了電視電話進班排﹔建起了營局域網和網絡學習室,將軍營廣播聯通到了官兵宿舍,將圖書放置到了戰士床頭。

  在島上工作了12個年頭的軍醫劉吉林告訴記者:“過去是新報變舊報,周報變月報,現在隻要鼠標一點,就能瀏覽當天新聞、下載學習資料,仿佛一下子從知識的荒漠來到了信息的海洋。”

  對接強軍目標,傳承“老海島”精神

  這裡距公海僅12海裡,平均每天有幾十艘境內外船隻從附近水道通過。小島連著大戰略,特殊的戰略地位讓官兵深感責任重大。官兵苦練硬功、矢志打贏的精神感染著記者。

  有人認為,在條件這樣艱苦孤獨的地方,就是睡覺也是做“奉獻”。但竹山官兵不這麼認為:隻有睜大警惕的眼睛,練好過硬的本領,才能守衛祖國的海防。

  在島上條件逐步改善的同時,營隊黨委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老海島”精神對接強軍目標。為此,他們教育引導官兵爭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始終保持強烈的使命意識,著眼現代戰爭需求,自我加壓,把小島建成堅不可摧的“海上鋼釘”。每年開展“三帶三講”活動,將戰士帶進坑道,講述“老海島”們真抓實備的感人故事,帶上陣地,講述營隊的重要軍事位置。每周組織觀看《甲午海戰》《戚繼光》《目標戰》等愛國教育影片,強化官兵固守海島的責任意識。

  因為小島沒有專門的五公裡越野路線,營隊就將從生活區到訓練場的那條陡峭上山路,作為官兵訓練的重要場所,負重蛙跳、深蹲、沖刺等課目成為官兵訓練片頭曲和閉幕式,有效提升了官兵的軍事基礎素質。

  他們還抓住機會對官兵進行針對性適應性訓練。去年10月,連續十多天的大風使補給中斷。營黨委決定,不動島上儲存的淡水和食物,組織開展孤島生存訓練。官兵們利用就便器材搭掩體、住山洞、蒸海水、吃海菜。“5天進行了14個課目的訓練,提高了野戰生存能力,強化了戰斗意志。”一位兵齡14年的上士班長任虹剛向記者回憶。有一次,營裡組織士兵到島外查體,下午返航時遇到大風,隻得在海上拋錨。船體隨著海浪劇烈搖晃,大部分人員出現嚴重的暈船反應。利用這一機會,他們進行抗眩暈訓練,組織大家唱軍旅歌曲、講“老海島”們創業故事來轉移注意力。風刮了一夜,大家與風浪抗爭了一夜,硬是挺了過去。

  針對島嶼防御任務特點,營隊積極探索依托既設陣地發揮兵力火器最大效能的戰法。組成課題小組,反復嚴練,探索出了打擊快速登陸工具“固定射角法”和抗登陸作戰“2+2”射擊法。在此基礎上,與沈陽炮兵學院聯合研制出炮兵營對海射擊指揮系統,這項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5日 06 版)

(責編:白宇、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