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兵棋戰場的生命之光(時代先鋒)

——追記獻身強軍實踐的兵棋專家張國春(上)

本報記者 倪光輝
2015年04月21日05: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張國春(右三)在工作中。
  楊俊光攝(人民視覺)

  兵棋推演,是練兵現代戰爭的一場“革命”——運用信息技術從“多維棋盤”上學習戰爭,在虛擬戰場空間追尋制勝之道。

  張國春,國防大學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戰役兵棋系統教研室原副主任,我軍最早從事體系建模評估方面的專家,中國兵棋事業的拓荒者,“多維棋盤”建設的重要參與者。

  就在我國首個實戰化大型兵棋演習系統研發成功並運用部隊訓練實踐中時,年僅45歲的張國春不幸患上腦膠質母細胞瘤,倒在了鐘愛一生的兵棋系統研發陣地上。

  

  光之源:“命為志存”植入骨髓

  “最欣賞的格言——命為志存﹔最理想的職業——工程師。”在一本泛黃的畢業留言冊上,記者看到了張國春親筆寫下的“夢”。

  “從軍報國!”1987年,黑龍江克東縣高中畢業的張國春,以高出錄取分數線44分的成績,放棄地方重點大學,毅然決然報考了軍隊院校。1995年,他又來到國防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

  2001年,張國春攻讀博士研究生。他選擇的軍事運籌學是公認最難學的專業。留校后的張國春敏銳地察覺到體系問題、體系效能評估問題是未來本學科的發展方向。

  2003年,美國蘭德公司發布了兩份報告,對陸軍網絡中心戰和海軍網絡中心戰提出了體系作戰的思想。隨后,張國春搜集到美軍為攻打伊拉克,專門在卡塔爾多哈利用兵棋系統進行戰爭推演的信息后,詳細分析了當時世界兵棋推演的基本情況,成為當時全軍對信息化模擬的最早解讀之一。不久,張國春以“體系效能評估研究”作為論文題目,開始研究和探索這種大系統的作戰效能評估。

  “這是個全新的課題,學術上可借鑒的成果很少。”張國春的博士生導師、兵棋系統總設計師胡曉峰說,當時這在國內外都比較前沿,起初擔心張國春不能完成。但他走訪了部隊、院校和機關等數十家單位,抱來海量書籍研讀,向專家登門求教……隔幾個月,胡曉峰就會收到張國春刻好的光盤,都是他看的國外文獻。

  期間,張國春參與完成了我軍第一個大型軍事概念模型體系工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能夠全面完成大規模軍事概念建模工程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2004年,張國春的博士論文順利答辯,並完成了后來22萬字的學科專著《體系對抗建模與仿真導論》,在針對信息化戰爭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特點的體系建模和對抗仿真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國防大學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總工程師司光亞教授如是評價:“他在體系建模上是先驅者、開拓者之一,他10多年前的研究是創新,到現在也不落伍。”

  光之刃:譜寫出“棋”制勝戰歌

  2013年歲末,張國春進行第二次手術后,已經記不得妻子和女兒,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無法記起,卻依然沒有忘記兵棋。

  兵棋系統,也稱“戰爭模擬系統”,是一種運用計算機模擬實戰環境和作戰進程,實施戰爭推演的系統。它是推演戰爭的平台,“不經過流血而有效獲得戰爭經驗”,無限接近真實戰場的虛擬戰場,被業界稱為第0.99場戰爭。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軍就開發出兵棋系統,用於軍隊的演習訓練和作戰方案評估,所有作戰行動都以兵棋推演作為支撐。可我軍還在搞傳統的作戰模擬。2007年1月,全軍首個大型計算機兵棋系統研發工程正式啟動。這是解放軍加快向信息化邁進的一項重大工程。

  張國春的博士生導師胡曉峰任兵棋系統總設計師。張國春成為最早一批進入兵棋團隊的技術骨干。

  核心技術買不到,單純模仿又走不遠,依賴引進行不通,嚴酷的現實讓張國春認識到,這塊“硬骨頭”比想象中還要難啃。

  “我們就是要從觀念和技術上全面打破國外‘緊箍咒’。”沒有理論借鑒,張國春通過艱苦探索,創造性提出了體系作戰仿真的構想,實現了仿真技術與戰爭實踐體系化融合的方法突破﹔沒有現成技術,他對以往作戰模擬模型進行脫胎換骨改造,並取得多項原創性突破成果﹔沒有數據積累,他就和同事們從一兵一車、一炮一彈開始,逐條逐項採集核對,為兵棋系統研發提供了基礎支撐。

  張國春和他的戰友們突破一項項核心技術。作為主管設計師,張國春承擔了兵棋三個重要系統的研發任務,一個是兵棋的引擎,猶如飛機、坦克的發動機一樣,既重要,又復雜,極具挑戰性。還有兩個支撐兵棋實際運用的關鍵系統。作為兵棋系統的骨干力量,張國春研發的空軍模擬系統,不僅在我軍廣受好評,還被翻譯成英文法文供外軍學員使用。

  經過7年,我軍首個大型計算機兵棋系統研發成功。運用這一系統已培訓我軍高級指揮員上萬人次﹔團隊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10余項重大技術突破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團隊被四總部授予“全軍科技創新群體獎”。

  光之影:正能量影響一大批人

  “張國春是整個兵棋團隊的典型代表,是一位有正能量的人,影響了一大批人。”司光亞回憶說。

  作為最早加盟兵棋團隊的成員,張國春在領導眼裡,是能夠解決棘手難題的先鋒﹔在同事眼中,是能夠帶隊打勝仗的生力軍。凡有通宵解決問題的時候,他總是在場,被同事譽為兵棋團隊的“定海神針”。

  “國家花那麼多錢搞兵棋系統,就是為了准確掌握第一手材料,假不得,也錯不得!”為了獲得某類作戰武器的毀傷精確數據,張國春和戰友們在計算機上至少需要做千余次試驗。整整兩個半月,他們與電腦上跳躍的數據曲線為伴。

  在胡曉峰眼裡,張國春是一個隻需交代任務、不用督促檢查的“踏實人”。作為主管設計師,張國春要求團隊成員對每一行代碼、每一條字段都要按實戰標准認真編寫、嚴格校驗。

  “真沒想到這位負責戰略、戰役層次指導的教授,對我們基層營連后裝保障了解也很多很深。”時任濟南軍區某師炮指部主任徐軍智對張國春印象深刻:每天朝夕相處,張國春教授就像老大哥一樣,講解和傳授兵棋系統知識。

  站在指揮員的角度上,張國春改進了人機交互方式——“將打仗時指揮員最關心的數據情報,放在他最方便看到的地方”﹔從實戰需求出發,他又進一步改進了系統的人機接口設計,細化了情報時效色彩分類標志,增加了有關新的作戰模塊……

  當張國春了解到手術會影響到記憶時,他利用幾天時間,將他負責的報告系統進行細致校驗后,分門別類整理好交給戰友。住院后,他忍著癌細胞吞噬軀體的劇痛,用顫抖的手寫完兩大本兵棋系統技術改進文檔。

  “要以明天的戰爭,設置今天的課堂。”張國春常常這樣說。10多年來,他就像一塊磁鐵,吸引著青年才俊投身兵棋系統研發應用。王闊考入國防大學時,盡管張國春的身體已亮起了紅燈,但他依然選擇張國春作為導師。“導師是一座高山、一座豐碑,隻能仰望。”王闊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1日 04 版)

(責編:崔東、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