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海上的船舶漸漸隱入黃昏,董立寶放下手中的信號旗,進屋打開引導燈,耀眼的光芒重新為這片昏暗的海域帶來了光明。
這是一個坐落在東部島嶼的海軍信號台,除了四級軍士長董立寶,愛人汪春燕也是這個平凡戰位上的一員。夫妻倆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名叫董秋雪,今年5歲了。
“老董,快下來泡泡腳,准備吃飯啦!”妻子汪春燕在腳盆裡盛上半盆熱水——這是夫妻倆心照不宣的習慣,因為丈夫長年在信號台上引導船舶,沒有更替、沒有假期,除了下雨,董立寶每天須得在信號台頂站立10個小時,這讓他的膝蓋和腰杆都落下了病。
熱毛巾敷著膝蓋,董立寶長舒了一口氣。進駐信號台之前,他多次在各級組織的專業比武中穩拿第一,連續多年被大隊評為“優秀士官標兵”,4次立了個人三等功。諸多光環加身的董立寶,在得知大隊的娘宮信號台經常換人還無法勝任的情況后,便作出了一個讓周圍人意外的決定——主動要求到信號台挑擔子。很多戰友告訴他信號台條件艱苦,不但地處偏遠,而且工作單調繁瑣,勸他三思后行,他卻斬釘截鐵地回絕了戰友的好意,他說:“部隊最需要的地方就是軍人最好的崗位!”
以前妻子汪春燕每次來隊探親,臉上總是洋溢著驕傲的笑容。可她不明白,為什麼優秀的丈夫會被分派到偏僻的信號台工作。第一次走進信號台看望董立寶,汪春燕被眼前的荒涼激得陣陣心涼,這裡沒有公寓樓、沒有自來水、隻有叢生的雜草和時常出沒的鼠蟻,當真與海中孤島無異。她埋怨丈夫:“這地方為啥偏偏讓你來?”
“換了別人干不來,隻有你老公能勝任哩!”董立寶故作輕鬆地打趣說。
為了能夠勝任信號台的工作,董立寶白天貓在機庫裡認真琢磨各種儀器,晚上加班學習成堆的理論書籍,不到一個月,信號台大大小小20多台設備就被他摸了個門清。憑著這股鑽勁,董立寶很快成為信號台的行家裡手,船舶引導、水文監測……每一項工作他都兢兢業業,在進駐信號台第一年,他就以零差錯的成績再次榮立三等功,戰友們由衷地夸贊:“董立寶真行!”
然而,就在董立寶把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的時候,女兒董秋雪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軟骨發育不良(俗稱軟骨病)。這種病目前無法根治,家人讓他退伍回家照顧妻女。董立寶陷入兩難:一方面是脫不開身的崗位,一方面又是急需照顧安慰的妻女。最后,他堅定地對汪春燕說:“既然部隊和家庭都需要我,春燕,你和秋雪搬到信號台來,我們在這裡安個家!”
妻子辭去了教師的職業,毅然提著行李上了信號台。董立寶一家人的決定感動了大隊領導,很快,大隊對信號台進行了改造,新建的公寓房寬敞明亮,各種家電一應俱全﹔針對小秋雪的病情,大隊又及時聯系醫院並資助治療,安排駐地最好的幼兒園,委派專人接送,圓了小秋雪的上學夢。
2014年9月,台風“海鷗”來襲,瞬時風力達到了10級以上,大隊要求董立寶帶著家人迅速轉移,但董立寶放心不下自己的崗位,在送走了妻女以后,他堅持留守在信號台。那一晚,瓢潑的大雨沖塌了院邊的泥牆。董立寶全副武裝,冒著危險輾轉檢查信號台內外的各種設備和線路。當檢查到裝滿儀器的信號台頂層時,他發現四周的落地窗吃勁太大,隨時有破碎的風險,董立寶憑著一己之力硬是將總重達2噸的設備轉移到了下層安全區域。剛搬完沒多久,隻聽“哐當”一聲脆響,信號台頂一扇厚達一厘米的落地窗應聲而碎,瓢潑的大雨直往設備室裡灌……僅這一次,董立寶就為大隊挽回了幾十萬元的經濟損失。
當別人問董立寶為何要這麼拼的時候,他憨憨地一笑:“信號台就是我的家,我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把家守好。”
以崗為家也是一種幸福
■董立寶
作為一名軍人,扎根在“部隊最需要的地方”是我的職責所在,也是我的快樂之源。信號台上雖然艱苦了些,卻不乏工作的樂趣和家庭的溫暖。每次我外出回來,在蒼茫的大海上遠遠地看到信號台上那束明亮的燈光,便體會到回家的溫暖。我要盡心盡力地把這個崗位守好,讓信號台成為這片海域忠實的燈塔!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