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則得 多則惑

李永勝

2015年05月12日06:19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少則得 多則惑

  為使后人能成才、早成才、成大才,先哲們開出“勤”和“苦”的良方,“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警世名言,對許多人起到了激勵和引導作用。“少則得,多則惑”亦警示后人,做事不要好高騖遠、貪大求全﹔不要想入非非,脫離實際﹔不要心浮氣躁,朝三暮四。

  少則得,多得惑,意為注意把握宏觀。宏觀是萬物共同具備的內涵,老子稱之為“一”﹔如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宏觀,則是“多”,就會惑然不知所歸而患無窮。老子說:“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自古以來,有道的人——聖人,必是“抱一為天下式”,確然而不可拔,固守原則以自處。

  現實中也有人主張:“好東西不嫌多,多多益善。”其實,這種看法未必全面、辯証、客觀。有句俗話說得好:“貪多嚼不爛。”縱然全是“好東西”,倘若將肚皮塞得太滿,也會消化不良。據說,有個探險隊到了北極,大吃營養豐富的熊肝,結果發生了維生素A中毒,個個頭暈腹瀉。可見,吃好東西超過了限度,也會走向反面,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認識多與少的辯証法並不難,但真要做到卻很不容易。就讀書而言,不少名家都主張“少而精”。新中國的開國將軍王震,畢生研習《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共通讀了8遍。大量事實表明,少即是多,專注才能精進,不僅讀書如此,許多事物概莫能外。

  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方能理得麻。在物欲橫流、五光十色的當下,索取少或許能得到更多,索取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迷惑。家有房屋千間,夜眠不過八尺﹔家有良田千頃,日食不過三餐。保持思想純潔、信念純正,才不會被雜念私欲所惑。干好工作、成就事業,關鍵是要去除浮躁之心,專心致志,靜心探索,知行合一,久久為功。許多事例說明,浮躁和淺薄都不能成就事業﹔唯有真正懂得“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並自覺運用於工作實踐,少一分貪婪、多一分從容,懂得正確選擇、學會適時放棄,“知多”而“守少”,才能走得更穩、更遠,更容易接近和實現人生目標。

(來源:解放軍報)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3.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