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並非都是金

裴仲曉

2015年05月16日03:53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沉默並非都是金

  在歐洲舉辦的一次指揮家大賽上,青年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到一半時停了下來,指出樂譜上一個錯誤。可是每個評委都說樂譜沒有問題,小澤征爾重新指揮。還是在第一次停頓的地方,他又停止了指揮。他肯定地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們全部起立為他鼓掌,並最終為他頒發大賽金獎。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當時其他參賽選手都保持沉默一滑而過,隻有小澤征爾選擇叫停糾正了錯誤,從而獲得了桂冠。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存在著一種“沉默現象”。有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哲學,發現同志有過錯,寧可沉默無語,也不願意“拉拉袖子”提個醒,該批評的不批評,該勸阻的不勸阻,最后使得犯錯的同志失去糾錯的機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現實中有的黨員干部違紀違法,往往事先有征兆,群眾有議論,身邊人有察覺,但就是沒人及時拉一下、扶一把。正如一些違法人員說的那樣:“平時不管我,一管我就把我關起來。”這話雖然有些強調客觀,但也道出一個道理,互相之間開展批評、提醒勸告,能使同志避免犯錯,少走彎路。事實也說明,對有問題苗頭的干部,拉一把就可能懸崖勒馬,鬆一下就會跌入深淵。

  敢於批評、及時相勸,既是對同志對組織負責的表現,也是一名黨員應當具有的戰斗風格。斯大林曾說:“我認為我們需要批評就像需要空氣和水一樣。”周恩來總理明言:“不喜歡對我沒意見的人”。陳毅元帥有這樣的詩句:“一喜得幫助,周圍是友情,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這些都說明,批評、提醒和勸告,既是一種愛護、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信任。相反,是非面前不開口,遇到矛盾繞著走,就是背離了黨章對我們的要求。去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所以達到既解決問題、又團結同志的目的,源於開展批評不留情面,揭短亮丑,見筋見骨,一些同志反映后背發麻,心裡發熱,真正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禮,讓人對批評有一種久旱盼甘露的感覺。

  批評和勸告是防止同志犯錯誤的良藥。古人雲:“過也,人皆有之,見之勸也,其幡然而悔,釋然而悟。”一個人的過錯乃至嚴重問題如同身上的惡瘡,隻有敷藥去毒,方可痊愈。批評作為思想武器,像農民除卻雜草的鋤,醫生治病的手術刀,是為了豐收,為了治病。兒女們受到最多的批評來自父母,學生也是在老師的批評教育中長大。同志之間最大的幫助,應當是直言不諱的提醒和令人汗顏的批評。當你思想“拋錨”時,批評能使你心裡亮堂、走出迷茫﹔當你工作中出了問題時,批評會使你吸取教訓,迎頭趕上﹔當你不知不覺誤入歧途時,批評會使你猛然醒悟,回歸正道。如果犯錯誤時沒人吭一聲,跌倒時沒人扶一把,那無疑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批評提醒是幫助,沉默縱容是禍害。沉默的背后,是一道看不見的思想障礙。有了問題假裝看不見,處處明哲保身,不聞不問,安之若素,說到底是私心作怪,既怕傷和氣,又怕丟選票。這種好人主義其實就是“害人主義”。對同志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態度,或視而不見,或裝聾作啞,袖手旁觀,任其發展,小毛病就可能鑄成大悲劇,最終既毀個人前程,又損害黨的事業。

  敢於旗幟鮮明地指出問題,既反映人的品行操守,也反映人的勇氣魄力。每一名黨員都要有無私無畏的勇氣,本著對同志、對組織、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敢於向問題“叫板”,勇於向矛盾“開刀”,敢當“鐵匠”較真碰硬,不當“木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當“瓦匠”和稀泥。對同志的錯誤、苗頭甚至嚴重問題,要說之於當面,止之於未萌,不藏著掖著,不當“事后諸葛亮”。對違法違紀行為和嚴重不良傾向,要敢當“包公”,敢唱“黑臉”,敢說“硬話”,促使其警醒並立即改正。

  無聲者,沉默也。人們常說“沉默是金”,但沉默並不是叫人緘口不語。面對問題和錯誤,要敢於發聲“叫停”,一味保持沉默,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圓滑。

(來源:解放軍報)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3.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