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有時是不以人的美好願望為轉移的。比如,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卻鑽進了“讀死書”“死讀書”的死胡同裡出不來,本來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卻成了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的“書呆子”﹔而有的人不僅注重書本的知識學習與積累,更注重讀社會實踐這本“無字書”,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勤於動腦,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兩者比較,一個成了“腐儒”,另一個則成了“精英”,差距何其大也!
於是有人認為,“讀書無用”“讀書越多越糊涂”。這種論調當然不值一駁。依我看,那些“書呆子”的悲劇不在於書讀得太多,而是讀得太死、興趣太窄。這正應了孟子的那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陸游說得更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畢竟是理論性的,而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如果隻會書本上的理論學習,不會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這種理論便是空洞的說教,於社會、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因而,我們學習書本知識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化為智能去指導實踐,進而創造財富、造福人類。這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所在。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能把死書讀活了,如果“人做了書的奴隸,便把活人帶死了”(華羅庚語)。死人讀死書,焉有不死之理?有些人在學習上是夠專一的了,甚至可以說是絕頂的聰明,可惜他們隻知道學習,鑽進了讀書的死胡同。不會、大概也不知道如何去運用知識指導自己的人生,是徹頭徹尾的學習與實踐相脫節。如果說他們在學習上是在塔尖,那麼在實踐上則是在塔基上。如此,豈不悲哀?
隻知道死讀書,不知道化知識為能量的“書呆子”,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大有人在。春秋時期那個按圖索驥的孫陽之子、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三國時期的孔融、明代的方孝孺等,無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個人教條主義者。在現代社會,又有多少人在學校是“學霸”“尖子”,一旦到了工作崗位便無所作為、無聲無息。這樣活生生的例子,現實生活中真是不勝枚舉。
當然這樣的人依然只是少數。何況,即使走了彎路,依然還有回轉的余地。他們所學的知識還是財富,倘能吸取教訓,把自己的所學轉化到實踐上,照樣還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