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遵化市西北,海拔不高的茅山靜靜矗立。茅山腳下,一株株栗子樹郁郁蔥蔥。當年那一場場慘烈戰斗的抗日硝煙早已散去,但那段歷史卻永遠被后人所銘記。
血沃熱土,英魂長存。1933年12月,孫永勤組織領導興隆縣黃花川農民抗日暴動,建立民眾軍,后接受中國共產黨建議,改名為抗日救國軍,任軍長,在燕山腳下打響了農民抗日第一槍。1935年5月,經過一年半的轉戰,孫永勤率領的抗日救國軍,被日軍第7師團1部,偽軍兩個團和承德、興隆、青龍縣警察“討伐隊”所包圍。孫永勤生前的最后一戰,就發生在茅山的叢林之間。
“父親告訴我,由於日偽軍兵力眾多,經過一天多的浴血奮戰,抗日救國軍傷亡慘重。”茅山腳下的小廠鄉村民劉寶全告訴筆者,他的父親劉青林當年親眼目睹了那場戰斗。
談起爺爺孫永勤,年過半百的孫團營一臉的欽佩與自豪。他介紹說,日寇入侵后,孫永勤不願當亡國奴,拉起隊伍進行抵抗,當時他還留下這樣一段話:“吾明知此處已在倭奴大軍包圍之中,寡不敵眾,然為祖國,為祖宗,為人格,吾決與倭賊拼命。”
日偽軍一直視孫永勤為眼中釘、肉中刺。據遵化烈士陵園工作人員介紹,從建立民眾軍,到孫永勤犧牲,抗日救國軍戰斗的時間不過一年半。就是在這段時間之內,抗日救國軍愈戰愈勇,得到了廣大民眾的積極響應,先后攻克日偽軍據點100多個,斃傷俘虜日偽軍甚眾,有效牽制了日軍在長城沿線的兵力,阻滯了其繼續南下入侵的步伐。
“日偽軍恨透了我爺爺。”孫團營說,據一些老人回憶,為了在茅山地區徹底圍剿孫永勤部,日偽軍不僅調集重兵,甚至還出動了戰機進行轟炸。當時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孫永勤以及共產黨員王殿臣等,身先士卒,沖鋒在前,最終壯烈犧牲。在孫永勤犧牲后,日本人還殘忍地割下了他的頭顱示眾。
孫永勤犧牲后不久,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其中稱贊孫永勤是為抗日救國而捐軀的民族英雄。“孫永勤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撒下了抗日救國的火種,堅定了燕山人民抗日救國的決心。”孫團營動情地說,“爺爺永遠活在我們心裡!”(徐 琳、馬曉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