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說:“勤刷鍋的媳婦打碗多。”意思是,干活越多,出錯的可能性越大。但從熟能生巧的角度來說,勤刷鍋也可以少打碗甚至不打碗。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剛開始上鍋的媳婦,難免笨手笨腳,偶爾打碗也是正常的。但碗洗多了,動作熟了,打碗的事就可以慢慢減少。倒是那些不常下廚的媳婦,才可能一刷鍋就打碗,一動手就碎碟。
現在,有一種現象,就是怕打碗而不刷鍋,該干的事不干,該做的工作不做,面對問題不敢解決,面對矛盾不敢表態,是非面前不敢說話,風險面前不敢作主。這種人有一種心態,就是不干事就不出事,干得多則錯得多。這實質上是為“為官不為”找借口。
打不打碗,關鍵取決於什麼樣的媳婦。那些恪盡職守、勇於負責的人,完全可以做到既“勤刷鍋”又“不打碗”。蘇軾任杭州知府,勤政廉政,為民造福。組織興建大堤時,面對眾僧“勿破風水”的阻攔,他毅然述懷:“垂老舍身依古寺,長留真相在西湖”,體現了敢於擔當的情懷。他不但為老百姓辦了好事,而且兩袖清風,絲毫沒有因為勤政而傷廉。幾千年過去了,漫步波光瀲灩的西湖,誰不懷念他?焦裕祿一心為民、想事干事,帶領蘭考人民脫貧致富,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不僅沒出事,還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
一位哲學家說過,如果船長僅僅想保住船隻,他就會讓船永遠停在港灣。為官避事平生恥。因為怕出事而不干事,說到底是把私利看得太重,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太輕。一事當前,首先想到自己,有利則干,有害則避,沒有那種拎著“烏紗帽”干事業的擔當。這種人,要麼如堂上木偶,毫無用處﹔要麼“當官不為民作主”,注定會壞事敗事的。他們的“打碗”,與勤不勤毫無關系,而是一開始為官做人的立場就錯了。
能者多勞。反過來,也可以說,勞者多能。有人稱贊孔子多才多藝,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本領在勞動中增長。做得多了,自然懂得多,出錯少。
洗碗有學問,為官有常道。隻要講規則、守底線,無私心、無雜念,在既定的“框框”裡做人、為官、干事,就可以少犯錯誤、不出問題。
(作者單位:總后軍需物資油料部)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