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往往因一個偶然,開啟一段旅程。
那是1998年夏天,兒時的一位朋友邀請我一起去接站,他愛人的姑父姑媽來煙台探親。本以為只是一次普通的接站,沒想到讓我有幸認識了老作家高玉寶,從此結下不解之緣,並成為忘年交。
至今,我還清晰記得初見他時的情景:在川流如梭的人群中,一個身著綠軍裝的老人身板筆直,猶如山巔上一株挺立的青鬆。盡管初次見面,但老人朴實硬朗的樣子,讓我感覺就像見到自己的長輩,不經意間也跟著朋友稱他為“姑父”。
我和愛人邀請“姑父”一家吃晚飯,以盡地主之誼。幾杯酒下肚,朋友介紹說:“你知道麼?姑父就是《半夜雞叫》的作者——高玉寶。”
“啊?!”我激動得不禁喊出聲來。要知道,作為“60后”,我也追“星”。不過,因為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追的“星”都是紅色電影、革命故事裡的英模人物,他們就如金色太陽一般,一直照耀著我的成長之路。
當聽我介紹自己是讀著他創作的故事成長起來,並走上海軍航空工程學院組織處處長崗位時,高老欣慰地說:“我沒誤人子弟就好。”隨后,他面色凝重地跟我講起了當年他參加塔山阻擊戰的往事。在老人低緩而深沉的講述中,我仿佛聽到那不曾遠去的征鼓號角,看到那硝煙彌漫、血染沙場的悲壯場景。
在接下來幾天裡,我一直陪著兩位老人。在太陽初升的海邊,在夜間昏黃的路燈下,我和高老從老漁夫聖地亞哥講到保爾·柯察金,從戰火紛飛的年代聊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地向我詮釋了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和價值體現,使我深受教育和啟發。
“何不聘請高老作為學院的德育教授,為青年學員講講這些撼人心靈、啟人深思的革命故事?”主意既定,我便誠懇地向高老提出了請求。他爽快地答應了,並謙虛地說:“作為軍校的德育教授我不一定合格,但我很願意為培養年輕人,特別是年輕軍人,貢獻一份力量。”聽了高老的話,我喜出望外,馬上向學院首長匯報了此事。
報告很成功,兩個小時的時間裡,熱烈的掌聲先后響起了25次。高老娓娓道來的戰斗故事,和對於建設強大海軍的殷殷勉勵,讓學員們深受震撼,很多人眼裡噙著淚水,把巴掌拍得通紅。報告會后,高老被學院正式聘為德育教授。后來我得知,在來學院之前,高老已經被全國近500個單位聘請為顧問及德育教授,兩次被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幾十年來,高老為全國各地的學生及官兵作了5000多場次報告,聽眾達500多萬人次。他作報告有“三不”規矩:不收酬金、不收禮品、不吃請。離開煙台時,在我們萬般懇請下,高老才收下擔任學院德育教授的唯一“報酬”——一件夏常服短袖,他說:“海軍的浪花白是最純粹的色彩,青年學員隻有不負使命、精武強能,才配得上這一身耀眼的顏色,我就拿這件軍裝留個紀念吧。”
在此后的10多年裡,高老幾乎每年來一次學院,給一茬又一茬新學員作報告,並推薦“雷鋒班”的第18任班長趙宏光擔任學院的德育輔導員,為學院大力開展英模育人活動注入了強勁動力。我與高老的情誼也在一來二去中更加深厚。這兩年,由於年事漸高,並患有嚴重的痛風和心臟病,干休所領導不讓出遠門,高老來學院作報告已不甚方便。在學院成立60周年之際,我帶著全院師生的祝福來到高老在大連的家中。
今年,高老已經88歲高齡了。每逢過節和他生日,我都給他打個電話,聊聊近況並送上問候與祝福。平日裡,高老也會主動給我打電話,鄭重地囑咐我:“一定要把年輕人培養好,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每當這時,我都會感到一陣暖流淌入心田,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宛如看到當年初次見面時他為我寫下的贈言:隻有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生命才有價值。
(來源:解放軍報)